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801199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0
《激发预习兴趣 提升预习实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激发预习兴趣提升预习实效 【摘要】本文提出通过“精心设计预习内容、用心落实预习指导、潜心开展预习检查”三个对策,改变预习的现状,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从而提升预习的实效。 【关键词】预习兴趣;预习内容;预习指导;预习检查 【中国分类号】G791 预习是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课文的效率。有效的预习,不仅能使课堂的交流变得更充分,探究变得更深入,还能使教学内容更充实、丰满。 一、精心设计预习内容 预习内容的质量决定着预习质量的高低。一个精心设
2、计的预习内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预习兴趣,让学生学之有味。笔者认为,精心设计预习内容,就要努力做到以下三个“关注”。 1.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预习内容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如果预习内容要求太低,学生就会觉得过于容易,不必预习;反之,学生会感到目标难以达成,无法预习,必然也就失去了预习的兴趣。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只有在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6,设计难易适宜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预习中有所思、有所悟,感受到独立获取知识的成功感,
3、才能培养预习兴趣,提升预习实效。 2.关注课标的目的要求 有效预习的理想境界是课内得法,课外用法,为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作铺垫,达到课内、课外的有机融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进行了区分,是指导我们进行教学实践的指南针。因此,预习内容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展开。只有准确把握各年段学习目标,才能准确定位预习内容,提高预习效率。 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整理,笔者发现在不同学段中,识字写字、阅读、写话的学习目标既相互依存,又螺旋上升。因此,在预习
4、内容设计时也应有所区别。一般来说,低段以自主识字、读通句子为主要目标,让学生体验识字、朗读的乐趣。中段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谈谈自己初读的感受与发现。而高段的预习要求,除了中段的预习基础,还要求学生能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并标记精彩内容,写简单批注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关注课文的文体特点 不同的文体,它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是不同的,每一种文体都有它独特的地方。笔者认为,作为老师就应该要有自觉的文体意识,要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文体,设计有针对性的预习
5、内容,让学生掌握每一种文体的不同预习方法,从而提升预习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以记叙文和说明文居多,下面我就这两种文体的预习策略进行简单梳理,见下表:6 记叙文和说明文的预习策略 文体预习策略 常规预习个性预习 读准生字 读通课文 了解词意指向课文内容(想、说)指向写作方法(思、注) 记叙文1.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说明文 1、课文介绍了什么?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的?1.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6、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2.课文采用了怎么的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物的? 二、用心落实预习指导 1.指导多“读” 读,是学生获得课文信息最主要的手段。叶圣陶先生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多读书,是学好语文的一个法宝。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读书的技巧,为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在预习时,我们要教会学生浏览式读、思辨式读、精细化读。 2.指导勤“批”6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并标记精彩的内容,写简单批注,来体会作者的
7、思想感情。可见,学会批注是中高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学习技能。自然,预习也要把批注落实到实处。指导学生学会批注,并勤作批注,是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可是批注说说容易做做难。其一很多学生不知道哪些地方有批注的必要;其二,学生批注时应该怎么表达,这些都是摆在学生面前的拦路虎。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可以指导学生批注时学会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如中心句、过渡句、修辞句及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挥自己的想像能力进行批注。 3.指导善“查”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
8、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标明确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因此,预习应该让学生学会“查”。 (1)查疑难处。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难理解或不理解的词意,我们要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是其它学习工具书去解决。解决了字词关,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6 (2)查拓展处。作者的表达往往是基于其当初的写作背景和心绪状态,具有时代性、时效性、情境性的特点。有时候,为了能全面地获得文字背后的独特意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