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717570
大小:65.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1-10
《对当前小学习作教学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当前小学习作教学问题与对策的思考一、“儿童习作无禁区”----降低习作教学的目标。为学生轻松习作创造条件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习作焦虑症”。为什么会有这一现象呢?这是涉及到习作教学两个方面的问题。1.习作教学理念陈旧习作教学是研究儿童,还是研究习作?是重“人”,还是重“文”?是关注最终的结果,还是关注表达的过程?当前的习作教学,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文”,而不是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独特个体、有着自由思想的“人”的表达的需要,过多地关注习作的内容和结果,而不是关注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情感的体验、表达的惬意、交流的快乐。[案例
2、]一个三年级农村孩子的习作:《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阿爹还没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不怕了……”老师在作文上打了个“×”,并写:“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对低中年级孩子的习作而言,我认为可以不必成文。在上述案例中,在老师的眼里,“变成一条狗”的理想显然“不远大”,“
3、思想境界不高”。而且这样絮絮叨叨的,似乎也不符合作文的“规范”,因此就有了“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的批语。教师没有看到孩子在习作中表达的真情实感,没有感受到孩子内心深处的渴望,因而没有给孩子应有的肯定、鼓励和安慰,一个“×”,否定了孩子的理想,否定了孩子的情感,也泯灭了孩子用习作表白心声的热情。习作是学生生活的直接反映,习作是学生心灵的真实再现,有什么样的生活体验就会有什么样的习作。尽管我们谈起小学作文教学时都会讲“要引导自由表达,鼓励孩子做真人、写真事、抒真情”,但过于强调习作的思想性、技术性,这些在我们的思
4、想深处扎了根。我们常常在不经意之间用之作为衡量学生习作的标准,在不自觉中忽视了学生生活的独特性和习作的个性。2.习作教学定位太高(1)超习作。习作就是学习习作,有的教师和家长则要求学生不用学就天生写出好文章,是一个“小文学家”。这种过高的期待使得学生的习作由于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而丧失习作的兴趣和自信。我们好多教师既是教师又是父母。试想,当您的孩子牙牙学语时,我们何曾要求过“吐词清晰、语言生动甚至出口成章等”?哪怕孩子发出一个模糊不清的发音,我们都是那样激动欣喜?如果当时我们用高要求来强调孩子的说话,恐怕孩
5、子一辈子也开不了口了。我觉得这个道理是相通的。当前我们的习作教学就存在着这一“超习作”的现象。(2)超目标。几十年来小学作文教学目标一直“居高不下”,习作教学承载了家长和教师给予的太多的思想方面的要求、表达技巧方面的要求。比如1978年和1986年的两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都说:“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1978年大纲同时要求小学生作文“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1986年过渡大纲还在此基础上加了一条“详略得当”,要求更高了。这些要求脱离了小学生心智
6、发展水平,影响很大,一直影响到今天。1992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提出是:“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究竟“恰当”到什么程度?这部大纲提出的教学要求是:“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看来这个“恰当”就是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这些要求对于小学生仍然太高。这些“高要求”,一直影响着我们这一代教师和家长,思想定势使我们对学生的习作评价常常是高标准,使得习作成为学生心中难以承受之“重”,成为学生心中难以跨越的
7、“坎”。3.超阶段。由于对整个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缺乏整体规划和思考,又由于习作教学自身具有极大的灵活度和创造性,造成教师在习作训练中阶段性目标不明显,有着“信马由缰”的倾向,以至于产生一二年级就要求作文、用高年级习作的要求来指导中年级习作等现象,没有非常清晰地认识和把握各阶段的教学特点和训练重点。这些超阶段的习作练习无疑加重了学生习作的负担,造成了学生对习作的恐慌。要求孩子写出“有思想、有深度、语言优美”的文章,并进行一些写作技法的指导,结果造成大量的“抄袭”范文、套用范文的现象,作文中出现大量的假话、空话,甚至
8、“编造惊天大案,制造美的谎言”。诸如此类习作教学目标定位上的偏差,使习作教学远离了学生生活,远离了学生宴际,远离了学生心灵,使习作成为了“应试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儿童内心表达的需要、交流的需要、生活的需要,这势必增加了学生习作的负担,使学生习作的目的性发生错位,制约了习作能力的发展。习作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为了应试,不是为了成为文学家,而是表达个人思想的需要,抒发自己内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