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411198
大小:64.1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6
《稻象甲重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稻象甲重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汪志龙稻象甲EchinocnemussquameusBillberg又称稻象鼻虫、稻象虫,属鞘翅目象甲科异型亚科,不仅为害水稻,还能取食小麦、玉米、高梁、油菜以及稗草等多种作物和杂草。近年来,随着各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农田生态的变化,危害水稻生产的有害生物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如水稻白叶枯病和三化螟的危害大大减轻,而稻象甲、稻曲病以及水稻生长的中后期病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逐步成为影响我地水稻生产的主要有害生物。为有效控制稻象甲危害,笔者根对其发生危害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多年的观察和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1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1.1形态
2、特征1.1.1成虫体长5毫米,暗褐色,体表密布灰褐色鳞片。头部伸长如象鼻,触角黑褐色,末端膨大,着生在近端部的象鼻嘴上,两翅鞘上各有10条纵沟,下方各有一长形小白斑。1.1.2卵椭圆形,长0.6〜0.9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半透明而有光泽。1.1.3幼虫长9毫米,蛆形,稍向腹面弯曲,体肥壮多皱纹,头部褐色,胸腹部乳白色,很像一颗白米饭。1.1.4蛹长约5毫米,初乳白色,后变灰色,腹面多细皱纹。1.2发生规律浙江年生1代,江西、贵州部分1代,多为2代,广东2代。一代区以成虫越冬,一、二代交叉区和2代区也以成虫为主,幼虫也能越冬,个别以蛹越冬。幼虫、蛹多在土表
3、3—6cm深处的根际越冬,成虫常蛰伏在田埂、地边杂草落叶下越冬。江苏南部地区越冬成虫于翌年5—6月产卵,10月间羽化。江西越冬成虫则于5月上中旬产卵,5月下旬一代幼虫孵化,7月中旬_8月中下旬羽化。二代幼虫于7月底一8月上中旬孵化,部分于10月化蛹或羽化后越冬。一般在早稻返青期为害最烈。一代约2个月,二代长达8个月,卵期5_6天,一代幼虫60—70天,越冬代的幼虫期则长达6-7个月。一代蛹期6-10天,成虫早晚活动,白天躲在秧田或稻丛基部株间或田埂的草施中,有假死性和趋光性。产卵前先在离水面3cm左右的稻茎或叶鞘上咬一小孔,每孔产卵13—20粒,幼虫喜聚集在土下,食
4、害幼嫩稻根,老熟后在稻根附近土下37cm处筑土室化蛹。生产上通气性好,含水量较低的沙壤田、干燥田、旱秧田易受害。春暖多雨,利其化蛹和羽化,早稻分蘖期多雨利于成虫产卵。年发生1一2代,一般在单季稻区发生1代,双季稻成单、双季混栽区发生两代。以成虫在稻桩周围、土隙中越冬为主,也有在田埂,沟边草丛松土中越冬,少数以幼虫成蛹在稻桩附近土下3一6厘米深牡做土室越冬。成虫有趋光性和假死性,善游水,好攀登。卵产于稻株近水面3厘米左右处,成虫在稻株上咬一小孔产卵,每处约3至20余粒不等。幼虫孵出后,在叶鞘内短暂停留取食后,沿稻茎钻入土中,般都群聚在土下深约2〜3厘米处,取食水稻的幼
5、嫩须根和腐殖质,一丛稻根处多的有虫几十条发生为害。一般丘陵,半山区比平原多,高燥田比低洼田多,砂质土比粘质土多。1.3为害症状稻象甲成虫以管状喙咬食水稻秧苗心叶,抽出后形成一排小孔,被咬稻叶易折断,漂浮水面,水稻分蘖后为害逐渐减轻,玉米、高梁幼苗为害症状与水稻秧苗为害症状相似。稻象甲幼虫为害水稻新根,被害稻株叶尖发黄,叶片枯死,严重时整丛枯死,稻穗不能抽出或形成秕谷,甚至成片枯死。2重发生原因分析2.1全球气候变暖。我地冬季气温升高,有利于稻象甲越冬,越冬虫量增大。1.2适宜越冬及栖息的场所增加。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燃料多样化、农机替代耕牛以及种植结构、耕作方式
6、等变化,使整个农田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有利于稻象甲的越冬和栖息。2.3稻象甲食性杂。我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作物种类多,种植方式不一,给稻象甲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对其生长发育及繁殖非常有利。3综合治理措施3.1清洁田园。通过铲草皮、割草或喷施除草剂等措施,破坏稻象甲越冬及栖息场所。1.2午季作物收获后及时灌水翻耕,消灭部分虫源。3.3水稻育秧田应尽量选择远离山坡、堤坎等杂草较多的虫源区,并相对集中育秧,减轻为害。3.4适当推迟一季中稻播期,避开稻象甲为害高峰期,食源植物大量发生后,可以分散稻象甲为害;同时还可推迟水稻抽穗扬花期,避开7月下旬高温热害,增加结实率。3.5喷撒
7、农药时,不仅要对秧苗喷药,还要对秧田周E杂草喷药,能起到较好的杀灭和阻隔作用,对为害较重的田块,可增加用药次数。3.6为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可随药配用农田有机硅助剂“展透”,既增加叶片的农药附着率,又增加农药对害虫的渗透性。3.7早中稻本田防治稻象甲可选用锐劲特、毒死蜱、三唑磷等,也可用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混剂对水喷雾防治成虫取食叶片,拌毒土撒施防止幼虫为害水稻根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