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354914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7
《《数控铣削加工工艺》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控铣削加工工艺》教学设计 摘要本文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数控铣削加工工艺”这一章节的任务驱动法教学为例,以说课的方式,展示该课题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效果评价的环节,以及教师的角色变化,用以加深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解,促进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工艺任务驱动法教学设计角色变化 中图分类号:G7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0050-02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选取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数控加工工艺》的第六章。它采用传统教学理念编写,总体结构合理,但难度较大。这一章的教学重点是:铣削加工工艺的分析。难点是:一般
2、零件的铣削加工工艺编制。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铣削工艺分析和编制的一般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工艺、编制工艺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问题的不断解决,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建立了自信心,树立了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为今后工作中的自我定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理念5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任何一门课程,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不就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了吗?”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入手,将一些不
3、好理解的知识形象化,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提出真实的任务,将教师传统式的“教”,转变为学生探究式的“学”,直到任务完成。同时,为每一个学生的思考、探索、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四、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体现以上教学理念,我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设计了温故复习和提出任务(2学时)、讨论实施和综合评价(8学时)、课堂总结(2学时)这五个教学阶段,并将创设情境、案例分析、讨论参观、合作学习、作业练习等教法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五、过程与评价 首先,我根据学生课余时间复习不积极这一特点,用10分钟这一比较长的时间,通过学生对“妈妈和厨师
4、都做西红柿炒鸡蛋,为什么会有差别?”“妈妈和厨师同时为你1个人做饭谁做得快呢?如果换成10人、100人甚至1000人呢?情况是否有变化?”“为什么给1000人做饭时妈妈会比厨师慢很多?”3个生活案例的回答帮助学生回忆复习了“什么是工艺?”“什么是生产纲领?”“工序划分原则有哪些?”。紧接着依据“榔头的钳工加工工艺(上次作业)采用的是什么原则?”“如果生产1000件榔头,你会选择什么原则?”复习了“什么是工序集中原则?”“什么是工序分散原则?”5,通过这种方式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兴趣,由浅入深的从全局方向进行了复习,使学生学会根据零件的数量、重量、难度确定生产纲领,选择工艺划分原则,最终引出“生
5、产纲领是确定工序划分原则的依据”,迅速进入了学习状态。 其次,分析讲解2个零件铣削加工工艺,使学生基本掌握铣削加工工艺的分析与编制,为分组讨论铺垫理论基础,为“榔头的钳工加工工艺改为机械加工工艺”这一任务的提出扫清了障碍。 再次,进入讨论实施和综合评价环节。把学生按学号,每5人分成一组,共6组。根据男女生比例、学生情况等作适当调整。每组根据各自特点,选出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搜网员及制图员,被称呼者将在这项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其余学生起辅助作用。 分组完毕,开始组内讨论,此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根据难易程度、是否具有典型性等情况,安排全班或小组,使用上网搜索、讲解演示、查阅课本、
6、启发式提问、课后现场参观等不同方式,有针对性的解决。每组都能根据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特有的经验,提出有瑕疵的方案。整个过程采用组长负责制,细化了分工、明确了责任、交流了意见、协同了团队,为下一步的组间交流创造良好条件。 针对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的特点,我设计了“大家来找茬”的组间交流活动,将黑板均分为6块,各组同时派1名书写员将编制工艺写入指定板块,再依组次,让讲解员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呈现、解说。并将本组作业分至其余5组,便于其它组查看工艺图,随时提问。此时作为教师的我既是倾听者,指出不足;也是提问者,提出问题;还可以是解答者,帮助解说员解答问题,作为下一次修改工艺的重要依据。5
7、 各组呈现、解说完毕,趁热打铁,以小纸条的方式,进行组间互评,推选出的最出色组每人+2分,组长+4分;最逊色组每人-2分,组长-4分,且全组表演节目一个。接着进行组内自评,选出最有价值组员+1分。最后由教师点评出最佳解说员和最佳书写员,各加+1分。完成一个为期2学时的完整教学循环。 由于学生水平有限,所以此工艺需要大约3次这样的教学循环,才能最终修改完善。每次教学循环都是一个新任务的开始,解说员、书写员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