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探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ID:23181534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5

探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_第1页
探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_第2页
探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_第3页
探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_第4页
探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课堂里学生究竟能学到多少有效的知识,为了能找到一条更之有效的道路,本文就从教师方面、课堂教学方面、课堂评价三方面进行初步论述。  【关键词】有效性诗歌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是重点,教学改革的成果应该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这是主阵地。而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2、诗歌教学是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也是高中学生的不能绕过的教学内容。诗歌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文章的赏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要使学生对久远的诗歌文化了解,达到赏析的目的,我们就必须营造一种诗歌赏析的氛围,让学生去理解、去赏析。  然而可悲的是,长期以来,我们苦心孤诣地追求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规范化,使得教学成了例行公事;每节课我们孜孜追求的教学流程的标准化、模式化使得学生远离了课堂,失掉了个性。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诗歌教学呢?如何做到真

3、正的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在我看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自身方面:6  1、扎实备课,落实备课内容。  要重视预设。有效地处理教材,重视预设,是衡量一堂课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所讲内容熟烂于心,对所讲诗歌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切不可因循守旧、一成不变,一味从头到尾分析讲解。其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更是重中之重。  2、重视预设,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3、关注学生,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便于课堂中调动学

4、生的积极性。  4、注重教师自身储备。  教师要有“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的理念。不断的看书,不断的充实自己,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学中的不断积累可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可贵资源。  二、课堂教学方面:  把握好语文教学的诗歌阅读课堂一般分下面三个阶段:  (一)、寻声暗问弹者谁  教师要利用课堂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堂教学开始的5-10分钟时间,了解学生。他们在我们设定的目标中,掌握了哪些,哪些是我们要重点讲的,那些是我们何以少讲的,我们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重点突破,一开始的

5、教学就找抓住学生的心,这样为了学生的课堂就能全面展开。这一投石问路,即全面关注了学生,又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6我听过一位老师讲陶渊明的《饮酒》,他的开场非常精彩,教师在读诗的时候感情把握上故意读错,就让学生去评价,结果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他们不但能指出老师的问题,同时还讲出了原因,可贵的是学生的分析出乎我们的意料。由此说明有效性的体现需要教师重新调整教学,以适应课堂中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  这一环节主要是创设情境。教师要在这

6、一阶段与学生相互质疑,提出一些与他们知识水平接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既能解决一些,又不能完全解决,做到适当的拔高,这一阶段教师要让让学生在质疑中有想学的动力。使学生感到激动,“这一切就在我的眼前发生,可我却怎么没有认真思考过他呢?”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尽最大努力去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他们发现、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必要的阶梯和跳板。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课文的重点、难点,善于提出一个提纲挈领性的问题,就能很好地理清教学的思路,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7、使课堂目标得以高效率的完成。  1、提问应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语文诗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紧扣教学内容,必须蕴涵一定的难度(诗歌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形象是什么,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其次,要符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等)。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会失去兴趣;问题过难,学生会有种畏惧感,甚至失去信心。因此提问一定要难易适中。  2、提问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6  好的提问往往表现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逐级向上。“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同:悦”)以解。”(《

8、礼记学记》)教师发问,也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教学的思路顺序,符合学生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因此,教师要善于“揣摩”学生的实际心理,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意图,抓住关键之处相机诱导。我在案例二中的那三个提问,就是让学生一步步走进苏轼,走进苏轼的思想。从而更好的了解苏轼,解读苏轼。  3、用对比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