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162909
大小:59.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05
《试谈医改关键理由的报道误区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谈医改关键理由的报道误区论文医改关键理由的报道误区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医改关键理由的报道误区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报道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多医卫领域的专家对目前国际上有影响力并有一定成效的卫生管理体制、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都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但学习、借鉴并不等于要简单照搬,我国的医改还是要适合本国国情,绝不可能简单照搬别国模式。这段话从而使这场医改模式之争暂告一段落。现在回过头来看关于医改模式的报道,一些媒体从业者缺乏历史唯2005年5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专
2、家递交的一份认为医改“基本不成功”的报告一出,立刻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关于医疗改革的讨论。关于医改理由的探讨和呼吁成为媒体报道聚焦的中心。但一段时期以来,关于医疗卫生改革的几个关键理由,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媒体的报道缺乏全局观念和辩证眼光,导致报道简单化和片面性,从而影响了社会对医改的期望和认识。医改模式:“伪争论”2006年9~10月,出现在各媒体关于医疗卫生报道中频率最高的是“医改模式”,是采用英国、德国还是美国模式,《中国青年报》9月19日报道《医改新方案有望今冬或明春出台英国模式受青睐》后
3、,多家媒体刊登专家意见,有的说“‘英国模式’非常理想化,实施难度相当大”,也有人担心“‘英国模式’治不了‘中国病’”等等,不一而足。然后还有一些媒体就提出了美国模式的优势、德国模式的劣势之类的观点出来。甚至还有报道将这几种模式的争论片面理解为几个部委间的意见纷争。在几次卫生部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上,都有记者向新闻发言人提出我国医改将采用哪国医疗模式这样的理由。从这些报道和采访来看,一些媒体的报道将医改狭隘地理解为采用哪国模式的理由,并没有认识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复杂性,也没有意识到中国的国情,更没有意识到医
4、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不是照抄照搬国外的经验或模式就可以成功的。在这些报道中,体现出来的是部分报道被某些专家牵着鼻子走。有些媒体采访了一些专家,专家对医改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影响了媒体的报道思路和角度,由此引发了这场无甚作用的医改模式争论。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10月10日说:“模式之争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他说,很多医卫领域的专家对目前国际上有影响力并有一定成效的卫生管理体制、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都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但学习、借鉴并不等于要简单照搬,我国的医改还是要适合本国国情,绝不可能简单照搬
5、别国模式。这段话从而使这场医改模式之争暂告一段落。现在回过头来看关于医改模式的报道,一些媒体从业者缺乏历史唯物主义常识,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来看,没有任何一种国外经验或模式是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的;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是建立在对已有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或模式的扬弃基础上,医改当然也不能例外。从媒体报道效果角度来说,模式的争论并无多少吸引力。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模式很重要吗?其实,普通公众根本搞不清专家和媒体整天挂在嘴边讨论的这些复杂的“模式”到底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究竟哪种模
6、式才能更好地解决医疗面对的理由。在一次调查中,大多数人都明确表示,他们并不关注什么“模式”,只希望新的医改方案能够真正给普通人带来实惠,让普通人看病便宜一些、容易一些。医疗市场化:走向极端从医改20年的历史及报道情况来看,一些医药卫生报道存在着片面化的理由。先是完全主张市场化。1992年,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的确定,卫生系统也加入了当时各行各业向市场化进军的行列。当时的医药卫生报道也没有考虑到医药卫生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市场和市场化一时之间也成为医药卫生报道最时兴的名词。受社会
7、大背景的影响,各媒体的医药卫生报道全力报道各医院“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的新成绩,积极介绍诸如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高医疗费服务项目试点,极力宣传医疗卫生市场化取得的成就。1993年5月,在医疗系统内部发生了关于医疗市场化与否的争论,但媒体对此着墨不多,并未受其影响,还是沿着其他行业改革的报道思路为医疗市场化改革鼓呼。到了2000年后,一些媒体对市场化的支持达到了巅峰,这主要源于当年江苏宿迁市以拍卖公立医院为主要内容的医院改制,后来这被称为完全“市场化”的医改
8、。宿迁原来的135家公立医院(卫生院),除保留两家外,其余133家均被拍卖,“医疗事业基本实现政府资本完全退出”。许多报道盛赞这种完全“市场化”的医改,并从各个角度证明这种医改取得了政府、医院、病人都得益的效果。一些媒体甚至还片面理解市场化的真正内涵,简单认为市场化就是“卖医院”。这种一边倒的报道直到2005年,情况才发生了变化,一些媒体报道又开始偏向另一个极端———反对市场化。两个主要的诱因是2005年7月28日《中国青年报》披露了国务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