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315067
大小: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8
《初三生物教师工作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三生物教师工作总结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生物教师应该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来指导日常教学。 一、实验初期情况 1、课程标准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三个维度。知识方面:除了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等基础知识外,要求对社会科学技术部分有所了解。能力方面:一改以前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求学生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不只关注结果,更要重视过程,掌握探究实验的方法。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培养学生时时关注环境、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界、关注自身健康。 2、
2、教材结构上发生了重大转变 初三生物教材改变了以生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编制,取而代之的是动物细菌真菌部分内容。在教材内容安排上,降低难度,注重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对单纯记忆的知识做了大量的精简,如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等,而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上提高了要求。 3、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提倡师生双方通过平等交往、自主学习、共同发展等活动,使教师由重知识传授转为重学生发展,变重教师的教转为重学生的学。教师成为学生的组织者、促进者、合、引导者,这方面对教师来说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 4、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版式新颖、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引人入胜。依照人类认知发展的规律,从视、听、说、触等多方面刺
3、激学生的感官,从而使学生爱不释手,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活动的机会增加了,这对学生来说也不太适应。 二、试教过程中的主要工作 1、组织领导 学校领导带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的素质。 2、教师培训 我们生物组初三两位教师参加了烟台市教研室组织的新课改培训,认真听取了专家的讲座,观摩了几位教师的新教材示范课。期间,教师们采用录象、实物、模型、实验等多种直观手段启发学生学会学习,使我们受益匪浅。 3、教研方面 我校生物组教师认真钻研《生物新课程标准》,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新课程下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按照学校的要求定
4、期开展示范课、公开课的讲评。教师们的水平普遍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三、通过课程改革发生的变化 1、师生角色定位,关系融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演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是导演。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信息社会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所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知识,在实验中发现和认识规律,将知识潜移默化。教师不规定统一答案,而是启发学生多种解题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师生关系融洽,相信学生的潜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做,挖掘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2、培养学生自主
5、学习的能力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注意多鼓励学生,多对学生说你很不错非常棒真聪明等。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语言,也许我们想不到一句小小的鼓励会给学生产生多大的影响。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实验,课本上的探究问题尽量让学生去实验一下,使学生产生兴趣,增加对学习的好感。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演讲、讨论、辩论的方式,引导他们去收集资料,交流切磋,相互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成功感、自豪感。 3、生物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 生物就在我们生活的现实生活中。象心血管疾病、爱滋病、克隆、免疫-----我们耳濡目染了很多,它们就在我们身边。这就要求我们要培
6、养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对这些问题作出解释。在教学中,时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仅体现在导言中,而且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利用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引申来导入知识,使新旧知识前后呼应。用实物或直观教具演示、做示范;也可以借助寓言、典故、传说,以故事的形式开讲;或者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者问题学习。我们的目的是:学以致用,用知识服务社会,最终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4、注意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教师是不是仅仅教教材中的那点知识?不是的。教师要努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比如:学生问吃了发芽的马铃薯属于真菌性中毒吗?我虽然知道答案,但吃了
7、发芽的马铃薯为啥会中毒呢?我上网查阅,才明白,发芽的马铃薯内含有一种叫做龙葵素的生物碱,食用量多了会中毒。教师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信息和资料。其次,可以让学生利用参观动物园、博物馆、与长辈交流等机会收集信息。 四、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 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脑力程度存在差异,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因此对学生的照顾有时不够到位。照顾大多数学生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