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739521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4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获取教学知识,同时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呵护创新萌芽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环境。只有在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应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改变过去以教师为出发点的师生交往关系模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
2、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给学生参与学习、思考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的时间,使学生之间,同桌、小组之间能够讨论、交流,形成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创设出“思维活跃流畅,创新意识涌动”的最佳意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环境。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首先教师要酷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加以呵护,并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不足,以全新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去启迪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且声音响亮时,老师应大力表扬给予肯定;学生答错了,老师善意地一笑,轻声地说:“你再想想?”学生有了想法,甚至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训斥,而且表扬他善于提问,并请大家讨论帮助解决。总之,只有在
3、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创新的火花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许多事情喜欢问一个“为什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1.要使学生动手操作,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学生动手操作与动脑同时进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设一定的、有趣的情景,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例如:学习“小数的性质”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3、30、300三个数,显然这三个数所表示的大小不一样。教师说:“谁能想办法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学生纷纷议论,甚至有的学生表示出不可能的神色。在讨论中当一个学生提到是否能加单位名称时,同
4、学们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有的说:“分别在数的后面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3米=30分米=300厘米。”有的说:“在数后面加上分米、厘米、毫米,可得3分米=30=厘米=300毫米。”这时,老师为进一步深化问题的实质,使学生思路上有所突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用同一个单位把三个数用等号连起来。”这时课堂上讨论的气氛更浓了,学生提出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像3、3.0、3.00这样的数大不是否相等呢?为什么相等?开导学生结合以前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3在个位上表示3个1;3.0、3.00十分位、百分位没有用0表示,也表示3个1,所以3=3.0=3.00。这堂
5、课使学生在一个个问题情景中掌握了要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不断探索求新的精神。 3.要合理地组织一些学习游戏,许多教学都可以设置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设法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我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动力。 三、精心设计练习,激活创新意识 1.精心设计条件的变式练习。学生要创新,需要足够的感情材料,仅凭教材中的例题去创新,学生往往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条件的变式练习,为学生创新搭桥铺路。例如:教学“分数工程应用题”时,当学生掌握了分数工程
6、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方法之后,教师还应进一步引申:“当甲队、乙队合作完成某一项工作时,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这一问题的提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说甲、乙二队合作没有做完;有的说超额完成任务;有的说他们没有同时干,甲先干,乙后干;有的说甲先干着干着有别的事不干了,乙接着干等等。学生说出了很多种情况。这时教师适时指导:“能否把这些情况编成应用题呢?能够解答你们自己的这些问题吗?”学生就利用学到的“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一主线,对他们自己编的应用题逐一解答。兴趣高涨,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2.联系生活实际,沟通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在数学教学中,如果一味地从书中照
7、搬照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更不用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多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平均数的含义扩求法”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题目:一个游泳池平均水深为100厘米,小朋友身高为130厘米,他不会游泳,下游泳池安全吗?为什么?这道题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打破常规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