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601741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3
《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下载论文网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具有重大的 历史和现实意义。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党永不变质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带领人民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艰苦奋斗精神,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推翻了蒋家王朝和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党和人民克敌制胜的法宝;在长期的社
2、会主义建设中,党带领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取得了“两弹一星”“嫦娥探月工程”、空间站建设和科技、经济、工农业发展的诸多成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的载人航天精神、石油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为世人所景仰,成为成就事业的巨大动力。实践证明,艰苦奋斗精神是克服困难、兴业发展的意志力、信仰力和内驱力,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什么时候坚持了艰苦奋斗精神,我们党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什么时候坚持了艰苦奋斗精神,我们国家就会兴旺富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党不忘初心永不变质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甚至直接关系到党的生存。 弘扬艰苦奋斗精
3、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正致力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前提需要艰苦创业作保障,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理想目标,才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先。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具有现实作用 党和
4、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创造并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坚持用这一精神教育干部群众,使新中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一些艰苦奋斗教育的良好做法和传统,在当下也具有实际效果,需要不断继承和发扬。 树立艰苦奋斗典型,寓教于形。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就出无数英雄模范人物。从雷锋、焦裕禄、孟泰,到张海迪、徐虎、孔凡森等等,这些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伟大典型,为全国人民塑造了学习的楷模,激励一代代中国人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艰苦创业,奋斗不息。大庆油田近70年的开发建设,也涌现出会战初期的“王、马、段、
5、薛、朱”五面红旗和王进喜、王启民、李新民“三代铁人”。进入21世纪以来,杨善洲、李保国、罗阳等成为各行各业选树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这些优秀代表是各个历史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影响带动着全国各族人民,观铁人事迹展览馆、铁人一口井、历史陈列馆、“松基三井”等,触景生情、深入实地教育职工。一些单位请会战初期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工人作报告,以举办座谈会等形式,都使职工认识到今天的发展来之不易,进一步拉近了新老职工的感情,增强了对经历过艰苦奋斗年代的老前辈的崇敬感,不失为艰苦奋斗教育的良好做法。 把握艰苦
6、奋斗教育重点,寓教于理。当代青年,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受过艰苦年代的生活磨难和考验,他们追求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待遇和高品位的经济文化活动。而这些,只有付出艰辛努力,才能达到。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社会物质财富还不够极大丰富,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还需要给青年讲国情、讲理想、讲道理、讲责任,教育青年自觉艰苦奋斗,为民族振兴、企业发展做贡献。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具有时代特色 开拓创新,因时施教。历史发展,艰苦奋斗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与
7、当前的形势、目标、任务、实际相结合。具体讲:要与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相结合;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教育相结合;与“两学一做”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教育相结合;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相结合;与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教育相结合;与岗位成才、科技报国教育相结合;与推进发展、建功立业竞赛相结合;与降本增效、提升效益活动相结合。从而教育和带领职工立足岗位为民族振兴、企业发展艰苦奋斗,创业奉献。 解放思想,因变施教。当今社会,不论从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科学技术等各方面都有了翻天地覆的变化。这就要
8、求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要适应发展变化而变化。在教育的方式上,要由灌输式教育向灌输和诱导式双管齐下转变;由过去的“忆苦思甜”教育向忆苦思甜和“望甜思责”教育并用转变;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由僵化思想、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