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企业应付职工薪酬纳税筹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企业应付职工薪酬纳税筹划浅析企业应付职工薪酬纳税筹划(山东经贸职业学院261011)李树叶应付职工薪酬是企业一项重要的会计业务。在新企业会计准则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应付职工薪酬的会计业务及纳税筹划,,是企业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套期保值的涉税处理与纳税筹划两个方面,以理论与举例的角度剖析新企业会计准则条件下,套期保值中的纳税筹划。本文以新会计准则为依据,重点研究了企业应付职工薪酬新会计准则下纳税筹划的思路、方法等。关键词应付职工薪酬纳税筹划一、应付职工薪酬在会计与税法中的区别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是指按照国
2、家统计局的规定构成工资总额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支付给职工的物价补贴等。这一类和新税法上工资的口径基本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会计上应付职工薪酬的账面价值等于企业已计提但截至资产负债表日尚未支付给职工的余额。税法上应付职工薪酬的计税基础等于账面价值减去未来可从经济利益中扣除的金额。会计上对于经有关部门
3、批准实行工资、薪金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办法的企业,对其按工效挂钩办法实际计提的工资,无论其是否支付均计入计提当期的费用中。而税法上,对于企业按批准的工效挂钩办法提取的工资、薪金额超过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部分,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超过部分用于建立工资储备基金,在以后年度实际发放时,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在实际发放年度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因此对于企业实际计提超过实际发放部分的工资、薪金在当期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待以后年度实际发放时再递减发放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并转出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二、应付职工薪酬的涉税处理职工
4、薪酬涉及的主要税种是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职工薪酬主要表现为工资薪金所得。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对企业来讲,它表现为工资、薪金支出,它是企业的一项成本费用。目前,工资薪金支出(就个人而言是工资薪金所得)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计税工资制工资支出实行计税工资扣除办法的,按计税工资的相关规定扣除。所谓计税工资,是指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扣除的工资总额。自2006年7月1日起,企业工资支出的税前扣除限额调整为人均每
5、月1600元,对企业在2O06年6月30日前发放的工资仍按调整前的800元扣除限额执行,前6个月超过扣除限额的部分,不得结转到2006年度后6个月扣除。企业年计税工资扣除限额=该企业年任职及雇们员工平均人数人均月计税工资限额月数。实行计税工资办法的企业,其实际发放工资、薪金在计税工资、薪金标谁以内的,可据实扣除;超过标淮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物价指数,对计税工资、薪金限额作适当调整,各地可据此相应调整计税工资、薪金标准。掌握计税工资扣除方法。应关注其中的两个
6、问题:一是任职及雇佣员工的确定:在本企业任职或与其有雇佣关系的员工包括固定职工、合同工、临时工,不包括:;应从提取的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的医务室、浴室、理发室、幼儿园人员。已领取养老保险金、失业救济金的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待岗职工。已出售的住房或租金收人计人住房周转金的出租房的管理服务人员。二是下列支出不作为工资、薪金支出:;雇员向纳税人投资而分配的股息性所得。根据国家或省级政府的规定为雇员支付的社会保障性交纳。从已提取职工福利基金中支付的各项福利支出。各项劳动保护支出。雇员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雇员离退休、退职待
7、遇的各项支出。独生子女补贴。纳税人负担的住房公积金。2.效益工资、薪金制是否在效益工资总额范围内按实际发放的工资数额扣除。是否将提取的效益工资中用于建立工资储备的部分、未发放的部分或者改变用途的部分申报扣除。对以企业集团名义审批的工效挂钩方案,应对每个独立纳税人按两个低于和实际发放的原则进行审核检查。按照规定,企业作为代缴义务人,在向个人支付应纳税所得时,不管是采用现金支付,汇拨支付、转张支付,或者是以有价证券、实物以及其他方式支付,也不管对方是本单位人员,均应按规定代扣其应交的个人所得税款。目前我国工资、薪金所得
8、实行最低税率为5%,最高税率为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当取得的收人达到某一档次时,就要支付与该档次税率相适应的税率。.17.交纳工资、薪金所得税的个人,其节税的主要方法是在保证消费水平提高的前提下,降低所得税,以达到减轻税负之目的。对于企业来讲,要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合理选择职工收人支付方式,以帮助职工提高消费水平。一味地增加现金收人,从税收角度来考虑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