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9788
大小:1.35 MB
页数:51页
时间:2017-07-03
《盐井一矿通风设计毕业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矿业大学盐井一矿通风设计毕业论文目录前言5第一章矿井概况6第一节交通位置6第二节井田地质水文情况8第三节井田可采煤层、煤质及储量18第二章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25第三章矿井风量的计算26第四章矿井通风总阻力的计算37第一节矿井通风总阻力的计算原则37第二节矿井通风总阻力的计算37第三节矿井等积孔的计算40第五章通风设备的选择41第一节设计依据41第二节风机选型方案47第三节反风方式、反风系统及设施48第六章矿井通风费用50第一节计算主扇运转耗电量50第二节吨煤通风电费计算51参考文献52后记532
2、1中国矿业大学前言本设计为盐井一矿通风设计,设计依据是《中国矿业大学学生课程设计任务书》、《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盐井一矿矿井初设》、《采区地质说明书》、以及现场收集的相关资料等。本设计矿井为重庆天弘矿业公司盐井一矿55.5万吨/年新矿井设计,矿区煤炭储量丰富(1.8亿多吨),是重庆地区规模最大的新建矿井。矿井的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全部冒落法管理顶板。采用中央分列抽出式通风,容易时期为:167m3/s,通风困难时期为:178m3/s,进而选出矿井主要通风机型号为FBCD
3、Z618-№34,电动机型号为YBF710-10型,且对矿井所需通风构筑物进行布置。关键词:盐井一矿、通风设计、走向长壁采煤法开采、中央分列抽出式通风。21中国矿业大学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交通位置盐井一矿井田位于重庆合川市南东,嘉陵江之南岸。为合川市盐井镇所辖。井田南起4勘探线,北止于嘉陵江边8勘探线,西以沥鼻峡背斜轴为界,东以须家河组底界为界(-500m标高),走向长约8.3km,平均宽约1.54km,面积约12.78km2。井田中心相距合川市城区直距16km,方位南东162°,井田范围地理座标:
4、东经106°19′30″~106°22′00″,北纬29°54′00″~29°56′00″。矿区北端有212国道(重庆~南充)顺嘉陵江边通过,往北至合川17km,至南充129km;向南至重庆市区71km。与矿区相望的嘉陵江东岸有渝合高速公路通过,在合川、北碚有出口连接国道212线。遂(宁)渝(重庆)快速铁路从矿区北端穿过,连接成达线和襄渝线,并在合川设站。另矿区内有县道357公路贯穿全区,北在盐井接渝南公路(212国道),南经九塘、旧县在铜梁接国道319线,与壁山、大足、永川和潼南等县(市)相通。嘉
5、陵江经由合川到重庆终年通航,与长江航线连接,水陆交通十分方便。交通位置见图1-1-1。21中国矿业大学图一、井田境界根据《重庆合川市沥鼻峡煤田盐井矿区总体规划》和2004年8月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渝发改交[2004]840号对《重庆合川市沥鼻峡煤田盐井矿区总体规划》的批复,盐井一矿井田境界南起4勘探线,与盐井二矿相邻;北止于嘉陵江边8勘探线;西以沥鼻峡背斜轴为界;东以须家河组底界为界(-500m标高)。走向长约8.3km,平均宽约1.54km,面积约12.78km2。21中国矿业大学沥鼻峡煤田为隐
6、伏煤田,煤层埋藏较深,在本井田范围内及周边均尚无老窑和开采中的小煤窑对本井田的影响。井田边界拐点坐标见表1-1-2。表1-1-2井田边界拐点坐标表拐点编号XY备注1330947535624355233149003563052033313535356320704330802535625645第二节井田地质水文情况一、矿井地质特征(一)井田地层井田出露最老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在背斜轴部隆起地段,有四处呈“天窗”小面积出露。其下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含煤地层和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
7、均深埋于地下,经钻孔揭露和部分揭露。最新地层为三叠系雷口坡组(T2l)、嘉陵江组(T1j)、飞仙关组(T1f)。各地层走向呈北东向延伸,以三叠系分布最广,广泛分布于背斜两翼。第四系冲积物和残、坡积物分布于地形凹陷带和河谷地带。现就井田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三叠系中统(T2)雷口坡组(T2l),厚46.39~102.55m,平均81.80m。上部灰、褐灰色薄层状微晶~泥晶白云岩,白云质泥岩,页岩;下部灰、褐色中厚层状微晶灰岩、白云质灰岩、钙质白云岩和微晶白云岩不等厚互层。2、三叠系下统(T1)(1
8、)嘉陵江组(T1j),厚477.68~524.50m,平均507.86m21中国矿业大学。该组在地貌上形成两个平行槽谷,岩性无较大变化,局部膏盐层和富膏盐层的岩石发育。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厚度南东翼大于北西翼,北部大于南部。按岩性、岩石组合和沉积韵律特征可划分为四段:四段(T1j4),厚52.26~93.24m,平均73.74m。上部灰色厚层状至块状微晶~细晶白云岩、钙质白云岩或灰岩不等厚互层,夹岩溶角岩,岩石脱膏化,脱白云石化,溶蚀现象较普遍。中部由灰、褐灰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