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528689
大小:74.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0-12
《关于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的社工介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的社工介入研究摘要在目前城市流动人口逐渐上升的背景下,发达城市中,如上海、北京、广东等人口流动较大的地区,流动儿童占当地儿童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流动儿童作为其中的弱势群体来到北京,进入城市校园,离开了熟悉的家乡,他们在城市校园中会有诸多不适应现象。一、绪论(一)研究背景由《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LI普查资料》的样本数据推理计算,0—17岁城乡流动儿童人口为3581万人,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加了41.37%,并且有增长的趋势。在上海、北京、广东等人口流动较大的地区,流动儿童占当地儿童人口总数的比例已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跟随父母的流动生活让儿童们在享受城市优越
2、条件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许多压力,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相关社会问题。(二)研究意义流动儿童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学校作为儿童的主要学习场所,肩负着思想、品徳、文化教育的重要使命。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从老师、同学群体中领悟城市校园文化,逐渐社会化。流动儿童由于规模大,政策和限制户籍限制以及就学压力等导致其权利无法保障,成长受影响,不利于社会公正,对维持社会秩序有不利影响。国外相关经验亦表明,长期处于处境不利的群体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对于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的研宂有利于分析该群体在进入城市校园后由于环境改变导致的外显行为和内部观念的变化。从而利川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对流动儿童进入城市
3、后无法适应新学校的现象进行干预,以减弱由客观因素导致的就学不公平现象,使流动儿童早tl适应城市校园。(三)研究目的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来说I•分陌生,他们进入城市后,往往需要很长时间适应校闶环境。如果儿童能够顺利经过这一转折期将会在城市继续完成学业,但如果其在城市校阔生活中出现种种不适应的现象,轻则将会对他的学4、生活带来影响,重则会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流动儿童來到城市校闶后,出现了哪些不适应的现象,社会工作将如何运用专业理论解决这一问题,将作为本文主要的研宄目的。二、文献述评(一)相关概念界定1.流动儿童流动儿童是6-14岁之间,跟随父母或其中一方,从家乡来到流入地,在
4、此生活、学习达六个月以上的儿童。他们屮大部分在打工子弟学校读书,少部分儿童有机会进入公立学校学习。巾于父母工作地点的不确定性,流动儿童在地域上有很强的不稳定性,有时候不得不频繁更换生活的城市。“不少流动儿童会首先成为留守儿童,因其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被其他监护人看管。随着父母生活稳定后他们便被接到城市生活和学习,随之便成为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使得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2.学校适应学校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国闪外学者对学校适应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国外学者中Corsini认为:“学校适应是儿童在学校运
5、用技能满足自身耑要的过程”。Ladd则认为:“学校适应是儿童通过愉快参与各项活动后获得的自我满足”。国内学者对学校适应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认为学校适应是一种能力,另一方则认为学校适应是一个过程。如刘欢认为:“学校适应是学生进行学校教育,完成学业与人沟通,最终获得良好人格的能力”。学者孔东梅则认为“学校适应是学生通过自身不断调节,最终与学校环境相适应的过程”。本文借鉴流动儿童文化适应性的定义:“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对文化的适应性应包括人际关系、适应环境、外显行为、内隐观念、语言、学习六个方面”。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学校适应定义为一种能力,是流动儿童在城市的就学政策下,适应人际关系
6、,校园环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能力,从而达到身心健康成长,完成学校教育。3.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一词巾英文socialwork翻译过来,一项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的事业。人们日常所提及的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仍然有一些区别。专业社会工作在各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定:在美国大部分地区,专业社工被定义为辅助个人和团体增强能力,形成社会功能的一种专业活动,最终目标是提高社会福利。国内的专业社会工作定义也有许多,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是一门在利他主义下,运用专业知识和手法,为他人提供社会服务的学科”。总结归纳国内外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定义不难发现其应具备三个条件:专业的社工人员、科学的社工方法和解决问题
7、的能力。本文研宄正是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理论和个案及小组的专业方法,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进行干预,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校园中去,以身心健康为最终目的。(二)文献分析1.相关理论回顾(1)赋权理论美国哥伦比亚学者所罗门(Solomon)由黑人问题提出了赋权理论。主要用以解决当时美国社会中黑人的权利归属问题。通过不断的演变,最终被引用到社会工作中,作为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综合社会学者对赋权理论的解释,可以归纳为赋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从个人方面来谈赋权,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