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466597
大小:5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0
《2.8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8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去探索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掌握多个有理数乘法法则,能用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并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法则。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算能力,在有理数乘法运算中对各种运算律能够正确运用,寻找最佳解题途径,不断总结经验,使学生简便运算能力得到切实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有理数运算律的意义和运算中的价值,让学生从探索中得到数学技巧的应用,数学知识的掌握,激发学习兴趣,学习自觉性与学习条理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在总结经验中提高,在提高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乘法运算律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
2、有理数的加减乘混合运算。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简化乘法运算,,也是学好有理数运算的关键。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活动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1)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和○×□,有什么发现?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ab=ba(2)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和□×(○×◇),又有什么发现?有理数乘法的结合律:(ab)c=a(bc)(3)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
3、(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和□×○+□×◇),又有什么发现?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回答问题。问题1中的材料,与学生以前知识有关,容易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问题2问题3紧接着问题1,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理数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课前热身活动2温故(1)有理数加法法则和乘法法则各是什么?(2)如何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乘法运算符号如何规定?(3)在小学学过哪些运算律?分组讨论,思考,交流后回答问题。在前三个问题的基础上,设计活动2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进行猜想并归纳,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水平和简单的抽象建模能力。合作
4、探究活动3整体感知,双边互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有理数乘法仍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出示例题)例3计算:(1)(-0.25)×(-)×(-4)(2)(-8)×(-6)×(-0.5)×例4计算(-24)×(-++)讨论:积的符号与因数中负因数的个数的关系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给予明确答复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由因数中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奇负偶正”。师生互动,将知识所学进行拓展延伸。得出积的符号与负因个数的关系达标反馈课本65页练习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小组互评评比检测,活跃课堂气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教师扩展:(方法归纳)本节课我们不仅要正确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来进行
5、运算,更要注意符号的确定对有理数乘法的意义,使运算更简便,使计算更准确。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由因数中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奇负偶正”。在用运算律进行简化计算时,要仔细审题,看能否用运算律简便而准确,有时将式进行适当变形,有时用逆向分配律,运用技巧解决复杂计算问题。学生做知识总结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课后作业必做题:课本66页1,2选做题:课本66页第3题学以致用学生巩固、提高、发展。附:板书设计:2.8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a×c观察发现: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
6、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个时,积为正。几个数相乘,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例3:计算(1)(-0.25)×(-)×(-4)(2)(-8)×(-6)×(-0.5)×例4计算(-24)×(-++)教学反思:有理数乘法的教学,是教学中的重点。学生也能很快融会贯通,只是计算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练习过程中我一一指正,并提出要求,针对学生加减运算中的薄弱环节,在乘法中加入加减运算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自己总结经验,牢记结论,做到在简单的运算中不失分。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基本计算能力薄弱,导致所学知识掌握不牢,每道题目都要进行详细
7、的解答和板书,从而浪费了很多时间,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学生解题的正确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设计上,一节课很难练习多个题目,容量总是提高不起来,导致学生的视野狭窄,由于学生的自觉性很差,不可能自己去找题目做,因而熟练程度很低,我感觉只有加强课后练习和辅导,才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类讨论的能力。应该把推导的过程留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作用,不要代替学生思维和推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