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视觉性

当代艺术的视觉性

ID:20064311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8

上传者:U-991
当代艺术的视觉性_第1页
当代艺术的视觉性_第2页
当代艺术的视觉性_第3页
当代艺术的视觉性_第4页
资源描述:

《当代艺术的视觉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当代艺术的视觉性:物质、视觉,不是绘画,而是一个形式。西方现在转向对精神的诉求,我的理解就是其追求与物质的关系。而抛开绘画进入什么样的物质领域,物质的重要性在于它和潜意识和下意识的关系,眼睛的感受其实就是身体内心的反映,作品视觉之外的感知则是需要作品本身的精神性,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灵魂所在。  关键词:视觉;感知;雕塑;当代艺术;雕塑  :J02:A:1005-5312(2011)29-0073-01    中国当代艺术正在发生一个重要的变化,但这一变化却并未因其的普遍性而为更多的人所关注,不得不说,它到目前为止还只是艺术家和批评家们之间的一种“共识”。而由这一“共识”联系起来的艺术家们虽无意掀起一场有明确主张的艺术运动,不过他们在各自取向的艺术实践、艺术展览中不约而同地显现出的对于“视觉感受力”的兴趣,却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了某种有别于上一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征候。面对画面,或进入装置作品展场,这时,我们是在与作品进行对话?还是在放纵自己惯有的解读作品的方式?通过体味画面的形式语言、或者是装置作品的展场让我们逐渐感知到作品。具体到绘画中,集中体现为对画面的符号化解读,具体到装置作品中,集中体现为对作品观念的发现欲望。   为了强化这种所谓的“感知力”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在创作中使用更加具有震撼力和能够带来真切感受氛围的现成品作品。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装置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中的时髦,许多画家、雕塑家都给自己新添了“装置艺术家”的头衔。在西方已经有了专门的装置艺术美术馆。当今国内国际展览也更大可能性的考虑了装置、新媒体和行为艺术的展出,以美国圣地亚哥现代艺术馆为例,1969年到1996军期间,就学办了67次装置艺术展览。例如,美国缅团美术学院2000年10个硕士生的毕业展有9个捅的是装看作品,美院也开始设置装置艺术课程和部分学校还有专门的装置艺术学位。  而这些创作手段和表现方式比当年没有自己思考的“拿来主义”标签而更具号召力,使得不少人认为这样的艺术才是“当代的”、“时髦的”甚至“经济的”,正是由于当代艺术在资本市场的高价泡沫仍在滋滋作响这种过分的炒作和媒体效应开始让更多的人误解“当代艺术”。“艺术到底是不是有钱人的游戏?”艺术家会因为经济的问题会更加的关注市场,看什么作品有市场,看哪种创作手段和什么样的画面流行,为了引起新闻关注而改变了自己本有的立场,或者说他们更加的想树立一种“时髦感”,而拿这种“时髦感”去限制自己作品的创作。好的艺术或许只有在很大程度的忽略市场的思考里才能放弃什么流行,什么先锋的选择而真正考虑到能够最好展现自己意图和反思的创作手段和表现方式,只有真正适合自己“观念表达”的创作才是感染观众,震撼内心,起码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作品。   物质、视觉,不是绘画,而是一个形式。西方现在转向对精神的诉求,我的理解就是其追求与物质的关系。雕塑是一个比较泛的概念,除了平面绘画,摄影其它都是雕塑,当然绘画本身的物质形式也有轴,画框啊什么的一个物质形式。抛开绘画进入什么样的物质领域,物质的重要性在于它和潜意识和下意识的关系,眼睛的感受其实就是身体内心的反映,这就是我认为雕塑的概念放大的原因。80年代以来,中国雕塑的创作与展览十分活跃,这类展览一般都由艺术批评家或策划人提出学术主题,选择艺术家,从而具有进入当代文化环境和文化思潮的价值。这些表现为中国雕塑正在走出肖像加写实风格的统一模式,向一切可能的雕塑艺术资源开放,包括:一、向多种材料开放。从传统的泥、木、石膏至各种现代材料,并探索出相应的材料处理与加工技术。二、向多种语言形式开放。从比较单一的写实人体,到多样化的雕塑语言形式,如抽象、变形、极少主义、构成组合,中外民间传统雕塑等。三、向雕塑的艺术史开放。向中外雕塑艺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和代表性风格学习借鉴。四、从室内架上向室外空间的开放。在这一开放过程中,中国雕塑家坚持了对雕塑艺术的本体研究,即在雕塑与环境、雕塑与空间、雕塑与材料、雕塑与观念等方面,逐渐地探索中国当代雕塑的鲜明特征,努力使中国雕塑进入到国际文化艺术的对话交流中。  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所鼓励的参与,不仅指观众必须身临其境增强其感知,甚至还包括“身体力行”,也就是装置作品本身要求观众动手来体验艺术作品的完整效果。艺术家不仅用自己的艺术与社会对话,还把观众参与作为其艺术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无疑是增加作品“感受力”的最好方式。   今天,处在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艺术观念与国外的艺术是不能分开的的,如何提高中国当代艺术的高度?艺术教育是决定艺术后备是作用巨大的。当我们面对作品,考虑什么样的作品有意义?什么样的作品有深度?我自己也觉得有很多问题,我们读不懂作品,领悟不了作品中的精神,感悟不了作品,这个是怎么造成的?比如说展览,有时觉得展览的文章写的很漂亮但是当看到展览作品本身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好的震撼力,这样一个落差是什么照成的?是审美判断力,我们艺术的整体性不行呢,还是个人原因,还是批评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这是自己对在艺术的一些思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