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451866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28
《历史教案-清朝文化(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历史教案-清朝文化(一)历史教案-清朝文化(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清朝天文学家王锡阐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浚及编著的《植物名实图考》的内容和价值。数学家、翻译家李善兰的成就。徐寿和华蘅芳的译书活动及其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近代杰出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及其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飞机设计师冯如设计制造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 通过对清朝自然科学技术成果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突出事迹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争光和爱国主义情感和勇于面对挫
2、折、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需要有一批为她献身的志士仁人。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清朝是我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动荡时期,但是在文化方面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一些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不迷信古人和洋人,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刻苦钻研前人的成果,勇于创新,为国争光,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成就,在清朝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王锡阐、吴其浚在天文、生物领域所作的贡献,表明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科技领域的水平。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的成就,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3、社会的中国,中华民族具有发展近代科技的能力和水平。 重点分析 冯如和他设计的飞机。冯如是中国近代第一位飞机设计师,他研制的飞机,在1910年试飞成功,其飞行高度,飞行距离和速度均创当时的世界纪录。在中国乃至世界飞机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中国人争了光。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清朝末年,我国的交通事业有所发展,詹天佑是个中国第一位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工程之艰巨是当时世界铁路史上罕见的。詹天佑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创造性地设计出“人”字形轨道,减缓了坡度,降低了造价,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工。京张铁路是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技术力
4、量修成的,在中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难点分析 王锡阐条目中涉及的自然科学概念。王锡阐在天文学上的成就,是他发明了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天文知识的局限,对于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詹天佑的图像,然后以饱满的热情,生动地介绍詹天佑的生平事迹。强调他生活在近代,是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学生时代少年留美,勤奋学习,立志报国,回国后为祖国做出重大贡献:曾完成英、德、日无力完成的滦河大桥,后来又修建了难度极大的第一条正式
5、运营的京张铁路。在讲京张铁路时,要详细讲解当时工程的难度,遇到的困难,詹天佑是怎样一一克服的,使学生理解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京张铁路的重要意义。 难点突破方案 “王锡阐和《晓庵新法》”一目是本课的难点,建议教师首先介绍天文学家王锡阐的生平事迹,然后演示“凌日现象”的多媒体软件。通过演示,让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教材中出现的“凌日”等概念。同时让学生体会王锡阐不迷信古人和洋人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深入研究中西天文历法,有所发明创造的精神。 小字部分主要讲的是关于“食分”问题,西方天文学家的错误观点,以及王锡阐对这
6、一问题的正确阐述,可指导学生阅读以帮助理解正文。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詹天佑和京张铁路;飞机设计师冯如。 教学难点:王锡阐条目中涉及的自然科学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鸦片战争爆发于哪一年?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封建的主权国家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正处在这样一种转变的动荡时期。尽管时局动荡,仍有一些不甘落后的科学家勇于探索求实,革新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节课,我们先学习清朝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
7、一、王锡阐和《晓庵新法》 提问:中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有哪些? 到了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教师首先介绍王锡阐的生平事迹,在讲王锡阐在天文学上的发明和创造时,因为涉及一些天文学的名词概念,学生不太好理解。教师边演示多媒体课件“凌日”边讲解概念。 然后讲解王锡阐如何不迷信洋人的观点,在自己的著作中指出西方天文学理论在“食分”问题上的错误。 最后让学生在书上划出本目重点要掌握的知识。 二、吴其浚和《植物名实图考》 清朝除了王锡阐在天文学方面取得巨大发明外,清朝中期还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吴其浚,他编写了一部《植物名实图考》。(引
8、导学生看书中文字及插图,然后提出问题) 这部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这部书是怎样编成的? 我们应该学习吴期浚的什么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 历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