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重点(中国医科大学临床药学)

内科学重点(中国医科大学临床药学)

ID:18846612

大小:230.47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9-21

内科学重点(中国医科大学临床药学)_第1页
内科学重点(中国医科大学临床药学)_第2页
内科学重点(中国医科大学临床药学)_第3页
内科学重点(中国医科大学临床药学)_第4页
内科学重点(中国医科大学临床药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内科学重点(中国医科大学临床药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内科题型:选择20-1个,填空20-1,名解5-3,简答5-5,病例或论述2-10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CODP,肺心病,呼衰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以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所致慢性炎症反应的有关。需要进行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0.7即明确存在气流受限,可诊断COPD。2.肺功能检查:判断持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后,FEV1/FVC<0.70可确定为持续气流受阻3.慢阻肺治疗⑴稳定期治疗:支

2、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祛痰药,长期家庭氧疗(LTOT)。⑵急性加重期治疗①确定加重期的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②应用支气管扩张剂③低流量吸氧④抗生素⑤糖皮质激素⑥祛痰剂4.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特征包括气道慢性炎症,气道对多种刺激因素呈现的高反应性,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以及随病程延长而导致的一系列气道结构的改变,即气道重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患

3、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5.药物治疗:缓解哮喘发作(支气管扩张药);控制或预防哮喘发作(抗炎药)⑴糖皮质激素:是当前控制哮喘发作最有效的药物。首选①吸入:倍氯米松、氟替卡松、布地奈德,作用于呼吸道局部,剂量较小,全身副作用少,是目前推荐长期抗炎治疗哮喘的最常用药。不良反应:口咽念珠菌感染,声音嘶哑,继发感染②口服剂:强的松、强的松龙③静脉: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甲泼尼龙原则:大剂量,短疗程,缓解后逐渐减量,改口服和吸入剂维持。⑵β2受体激动剂:抗气道炎症,增强粘液纤毛运输功能①SABA(维持4~6h):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

4、,首选吸入给药,常用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注意:应按需间歇使用,不宜长期、单一使用。主要不良反应:心悸、骨骼肌震颤、低钾血症等。②LABA(维持10~12h):与ICS联合是目前最常用的哮喘控制性药物。目前常用联合制剂:氟替卡松/沙美特罗吸入干粉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干粉剂。注意:LABA不能单独用于哮喘治疗。⑶白三烯调节剂:调节白三烯的生物活性而发挥抗炎作用,舒张支气管平滑肌,除ICS外唯一可单独应用的控制性药物。适用:阿司匹林哮喘、运动性哮喘和伴过敏性鼻炎哮喘患者。常用孟鲁司特和扎鲁司特。不良反应:胃肠道症状,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5、。⑷23茶碱类药物:治疗窗窄增强气道纤毛清除作用和抗炎作用主张缓释片或控释片:舒弗美、葆乐辉治疗指数窄,易中毒⑸抗胆碱药:SAMA(短效类)异丙托溴铵,LAMA(长效类)噻托溴铵。⑹抗IgE抗体6.肺炎分类:⑴解剖分类①大叶性(肺泡性)肺炎:X线影像显示肺叶或肺段的实变阴影。②小叶性(支气管性)肺炎③间质性肺炎⑵病因分类:细菌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病毒性肺炎;肺真菌病;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理化因素所致肺炎。⑶患病环境分类: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和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性炎

6、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内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细菌性肺炎:首选青霉素肺炎支原体肺炎:大环内酯类为首选:红霉素,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肺脓肿按发病途径:吸入性肺脓肿:病原菌:厌氧菌继发性肺脓肿:继发于肺部其它感染性疾病血源性肺脓肿:病原菌: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7.结核病分类:①原发型肺结核②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③继发型肺结核:1、浸润性肺结核;2、空洞性肺结核;3、结核球;4干酪性肺炎5.纤维空洞性肺结核6.结核性胸膜炎

7、7.其他肺外结核8.菌阴肺结核8.肺结核的化学治疗原则: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整个治疗方案分强化和巩固两个阶段。9.间质性肺疾病:ILD也称作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PLP,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和肺泡腔,导致肺泡-毛细血管功能单位丧失的弥漫性肺疾病。临床主要表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降低,低氧血症以及影像学上的双肺弥漫性病变。ILD最终发展为弥漫性肺纤维化和蜂窝肺,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第十一章【全重点】1.肺动脉高压分类:1.动脉性肺动脉高压2.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3.肺部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4.血栓

8、栓塞性肺动脉高压5.未明多因素机制所致肺动脉高压2.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全重点):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导致产生肺动脉高压右心室结构或功能改变病因:1、支气管、肺疾病:COPD最为多见,占80-90%;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