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778909
大小:71.69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9-23
《课程论文-从“政治的文化主义”到国家主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末考试课程:中国现代政治思想从“政治的文化主义”到国家主义——从曾琦政治思想的转变看近代知识分子的理论选择摘要作为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者之一和中国青年党的创建人,曾琦是近代中国政界的知名人物。1923年前后,曾琦的政治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与李璜、何鲁之等人在巴黎组建中国青年党,由少年中国时期的“政治的文化主义”卷入了深度的政治运动中去。从此,曾琦成为国家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国内外大力宣扬国家主义,成为一生坚定的国家主义者。本文将曾琦的政治思想概括为早期政治思想、少年中国时期的“政治的文化主义”以及国家主义思想三个时期。重点关注的是曾
2、琦从少年中国学会时期的“政治的文化主义”转向国家主义的内在原因,关注在近代中国“救亡压倒一切”的背景下,具有传统教育背景和留学背景的新型知识分子的理论选择的内在作用因素。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通过阅读《少年中国》学刊、《醒狮》周报、曾琦的文章以及同时期的人物对其的评价的第一手材料,还原时代背景,结合曾琦思想变化过程的真实历史,来探讨其思想转变的内在原因。主要视角是关注知识分子与社会思潮的互动关系,以及知识分子的理论选择与时代背景的密切关系。本文认为,一、早期的曾琦是一个典型的激进爱国主义青年,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爱国为核心的反清、反日、反帝主义和以捍卫共和为核心
3、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二、曾琦在少年中国学会期间的政治思想转向“消极的政治的文化主义”,主要表现为“主张社会活动救国”和对政治问题的逃避。三、曾琦在1923年政治思想转向国家主义的原因主要有:(一)受欧洲民族主义思潮和法国右翼势力的思想的影响,信仰“国家主义可以救中国”;(二)直接原因是为了与共产主义和共产党抗衡,抵制苏俄对中国的渗透;(三)曾琦早期所受的爱国主义教育、晚清以来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梁启超等人的思想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四)个人的性格特征和自由选择。总的来说,曾琦思想的转向是来源于欧洲国家主义思潮、爱国和救亡的迫切目的和社会思潮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知识分子的
4、自由却也急进的选择,但是又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国家主义思想不免带有肤浅、实用主义取向的特点。关键词:曾琦国家主义少年中国政治的文化主义20目录前言3一、曾琦其人4二、曾琦的早期政治思想5(一)爱国主义思想5(二)以捍卫共和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6(三)曾琦早期政治思想评述7三、从“政治的文化主义”到国家主义7(一)曾琦的“少年中国理想”与“政治的文化主义”81、少年中国学会的成立82、曾琦的“少年中国理想83、“政治的文化主义”9(二)留学法国,思想渐变91、“坚守”少年中国学会宗旨92、受欧洲思潮的影响和思想转向10(三)少年中国的“主义之争”与分裂11(四)
5、中国青年党的成立与转向国家主义13(五)曾琦当时的国家主义思想概述131、什么是国家主义132、国家主义的目标143、中国革命的关键144、“只有国家主义可以救中国”15四、曾琦思想转变的原因探析15(一)欧洲国家主义的思潮的直接影响15(二)反共的产物16(三)早期所受教育和晚清以来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18(四)个人的自由选择18五、结语19主要参考文献2020前言曾琦是国家主义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因其坚定的反共立场而扬名,自诩为“全亚洲反共最早和最有力的人”,也因为这个原因,大陆学界对其的研究一直很少。论文方面,主要是对其国家主义来源的研究,如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的
6、康之国博士2005年的《曾琦政治思想的来源》和李永春、郭汉民2006年发表在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上的《曾琦“少年中国”理想的渊源》,但是都有简单化和阶级分析的倾向;目前大陆已经出版的专门研究曾琦的书籍中,比较系统、完整的只有康之国的博士论文《曾琦的国家主义研究》,对其早期的政治思想、转向国家主义以及国家主义的主张做了比较深入、完整的论述。但是存在两个主要的不足:一是因为作者党史研究的背景的原因,康的文章中处处充斥了“阶级分析”的逻辑;二是将曾琦在“少中”时期看做其国家主义思想的阶段。另外,因为文章研究的主要是国家主义理论,所以对于曾琦如何转向国家主义的研究过于简单。本
7、文主要关注的是在社会主义思潮汹涌澎湃的20世纪20年代,曾琦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国家主义?而由一个坚定的“少中”会员,从“少年中国主义”急剧卷入了深度的政治运动中去,这其中的原因又有哪些方面?从曾琦个人的思想转变又是否可以看出近代特殊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理论选择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曾琦作为国家主义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学界对其的研究明显是不足的,本文主要是对其的思想转变做了一点浅薄的研究,做的主要是“追根溯源”、还原历史的工作,无甚真知灼见,谨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此的更多重视。在学生的论文写作期间,得到了袁老师和助教余艳红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余老师不吝自己多年整理材料的
8、成果,慷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