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294917
大小:10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16
《《五柳先生传》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阅读障碍。(2)引导学生多渠道查阅、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如生平简介,历史家对陶渊明的评价等等。(3)熟读本篇课文。二、教学课题《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通过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品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鲜明的
2、语言风格。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3、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中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3、鉴赏文章语言,学习用简明语
3、言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教学难点:1、引导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2、结合背景、材料,体悟作者情感。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五柳先生传》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陶渊明的资料,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一些陶渊明的图片,让学生穿越时空,认识一下陶渊明。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课文重点句子的文字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直观有趣地学习本课。四、教学方法学文言
4、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就是读,因而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在此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
5、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albums/7622/7622.html#0$35da1d3bf5e25ad015cecbb7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个性?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百度百科】桃花源记http://baike.baidu.com/view/94220.htm【百度百科】归园田居http://baike.baidu.com/view/162513.htm2.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
6、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师板书课题)释题:“传”传记,是介绍人物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等,虽记述的是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的写进文章,而是记述一些重要的事件,同时显示出个人的品格特点。那我们已经接触过的传记是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课下时间请同学们搜集整理这方面的知识。(示例:【百度百科】名人传http://baike.baidu.com/view/101895.htm)(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课堂诵读,初步感知⑴ 听示范,要求听
7、准字音,把握语调,划出不理解的语句。【土豆音频】五柳先生传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Arc380mcDU/重点字词: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汲(jí)俦(chóu)觞(shāng)黔(qián)娄(lóu)⑵ 生诵读,要读出语气、重音,特别强调读出层次。【百度百科】五柳先生传朗读节奏http://baike.baidu.com/view/529739.htm#52、分组交流,释疑译文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
8、释疑解难。【百度百科】五柳先生传注释http://baike.baidu.com/view/529739.htm#4【百度百科】五柳先生传重点句子http://baike.baidu.com/view/529739.htm#73、检测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程度师多媒体显示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之”的词句及一些难理解语句,由学生竟答方式互相交流。(以此形式既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其在良性竞争中互动互进的意识,又督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