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785334
大小:2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05
《与尔同赏,万里横烟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与尔同赏,万里横烟浪 摘要:小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阶段,是培养音乐素质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像一张白纸,正是培养音乐审美的最佳时机。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程度,感受和鉴赏是本阶段的主要任务,而感受和鉴赏的载体就是小学欣赏教学,欣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所以小学阶段音乐欣赏教学关系到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参与 对于少儿音乐审美教育来讲,音乐基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非常薄弱的环节,现实的情况离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有很远的距离,大多数家长只注重音乐的非审美体验,主要是技能技法
2、的训练,忽视了审美体验,漠视音乐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考虑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某些功利因素的影响,音乐教育陷入了简单化的怪圈,认为会一种乐器,会跳一段舞,会一首歌曲就是素质教育的全部了,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人人都学到有价值的音乐,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音乐,不同的人在音乐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我多年在一线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特别是音乐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我越来越觉得欣赏教学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下面将根据学生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规律,还有教学中的许多得失,对音乐欣赏教学进行分析。 音乐欣赏教学的误区: 在小学阶段,学生不是专业的音乐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萌芽阶段
3、,审美心理、审美态度还有审美能力都很弱,长时间、大段落的、单一的音乐欣赏很快就造成听觉的疲劳,过多灌输音乐的专业知识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个别的教师对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不清,对教学目标不清楚,经常“十分”专业地讲授欣赏课,使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锐减。有的教师经常使用十分优美的语言代替音乐,尽管语言也具有音乐性,但是无论如何不可能代替音乐,还有的教师用自己的欣赏来代替学生的欣赏,越俎代庖,将知识强加给学生。 这些误区会影响孩子的音乐欣赏兴趣,那么,如何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就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走进音乐欣赏 走进音乐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欣赏课的兴趣,以“引导
4、”为主,以“转化”为辅。 (一)“引导” 引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把学生带到特定的音乐情境中,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例如,音乐名言有高度的概括性,在音乐欣赏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学唱乐曲旋律中,可以引用一些风趣幽默的名言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转化” 化复杂为简单。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欣赏难度很大,所以在欣赏时,建议使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来引起学生兴趣,经常让学生用画面来理解作品,但在评价时不评价他的技巧,着重评价画面所表达的含义,更多的肯定学生的作品,这样学生就不会对音乐欣赏产生恐惧感了。 没有了恐惧的学生,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好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参与到欣赏中。 二、音
5、乐欣赏的教学模式 比较正确的教学方法是“以欣赏音乐为主,以讨论和讲解为辅”,欣赏教学应该通过欣赏曲目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全面了解各种音乐语言,各种表演形式,更好地发挥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中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保证人人都获得必需的音乐。 (一)“听”的参与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所有的实践活动都建立在听觉上,在听的过程中理解,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中去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基础。 1.简洁导入 再美丽的语言也只是语言,不能替代音乐,所以,导入要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例如,在欣赏《彼得与狼》时可以这样讲:“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彼得与狼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你仔细听
6、音乐,然后告诉老师。” 2.全曲通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都依赖于听觉的开发,音乐教育必须以“听”为中心把全部教学都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所以,在欣赏教学中首先应该做到把曲目完整地播放一遍,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听出音乐的不同要素,并把不同要素联系到一起,听辨主题,熟记主题,听音乐形式,从简单的拍子到复杂的曲式结构等等。 3.简介作品 在欣赏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教师要对作品各方面进行分析和介绍,包括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历史、作品的社会背景、创作的特点、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作品思想内涵、社会意义等,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有时候我会
7、加入一些小故事或是名人趣事来引发兴趣,例如,我曾讲解过莫扎特如何是一个音乐小神童的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欣赏,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开展广泛的联想。 4.讲听结合 在讲解音乐作品之后,再一次播放音乐作品,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描述对作品的第一感受与理解,在学生第一感受的基础之上教师再做总结和提高,这时候的讲解要以学生自己的感受为基础,不要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体验,不要压抑学生的感受。有时在欣赏之前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有意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