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中国近现代史学理论的发展

第二讲中国近现代史学理论的发展

ID:1607110

大小:143.50 KB

页数:49页

时间:2017-11-12

第二讲中国近现代史学理论的发展_第1页
第二讲中国近现代史学理论的发展_第2页
第二讲中国近现代史学理论的发展_第3页
第二讲中国近现代史学理论的发展_第4页
第二讲中国近现代史学理论的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二讲中国近现代史学理论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五阶段:中国史学理论由古代向现代的转型与发展(1840-1949)对于这一时期的中国史学,顾颉刚有精辟的概括。他说:“这百年来的史学(约1845-1945),可以分作前后两期,大致民国成立以前为前期,民国成立以后为后期。前期的史学界,学者们依然走着过去的大路,继续前此学者的工作,对历代正史,加以补作或改作,对历代正史的表志,更用心地加以补充或修订,同时那时的史学界,还有三种新的趋势,就是一、金石学的考索,二、元史和西北边疆史地的研究,三、经今文学的复兴。”“后期的史学,方向更多,大要言之,除继承前期的成绩,加以发展外,又多出:一、考古学和史前史的研究,二、中外交通史和蒙古史的研究,

2、三,敦煌学的研究,四、小说、戏曲、俗文学的研究,五、古史的研究,六、社会史的研究。”他认为,后期史学的面目是“颇为新颖的”,原因在于它有“好几个助力”:“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第三是新史料的发现”,“第四是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第五是新文学运动的兴起”。——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引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一、“增其新而不变旧”的晚清史学理论1、史学格局的变革(1)走向世界,由注重国史转而注重外史。林则徐:《四洲志》;梁廷枬:《海国四说》;徐继畲:《瀛寰志略》;魏源:《海国图志》;王韬:《法国志略》、《普法战纪》;黄遵宪:

3、《日本国志》;薛福成:《出使英法比意四国日记》;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沈敦和:《英法俄德四国志略》;邹弢:《万国近政考略》。(2)重视边疆,由注重内地转而注重边地和边防。姚莹:《康輏纪行》,记西藏。张穆:《蒙古游牧记》,记蒙古、俄罗斯等。何秋涛:《朔方备乘》,记东北、蒙古、新疆、中亚、东欧等地及清与沙俄的关系。(3)关注时务,由注重古代转而注重当代。魏源:《圣武记》,第一部私修清史。鸦片战争史:歌颂抵抗的著述,如佚名:《道光洋艘征抚记》,梁廷枬:《夷氛闻记》,夏燮:《中西纪事》。为投降辩解的著述,如黄恩彤:《道光抚夷纪略》,赘漫野叟:《庚申夷氛纪略》。2、史学理论的变化(1)强调

4、变易的历史观。龚自珍:受今文经“公羊学”的影响,倡导“公羊三世说”的变易思想(衰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帝统、王统、霸统),认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上大学士书》)。“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抑思我祖所以兴,岂非革前代之败耶?鬼何必不享一姓耶?奋之,奋之!”(《乙丙之际箸议第七》)。他是主张“更法”的,认为“仿古法以行之,正以救今日束缚之病”(《拟言风俗书》)。而要“探世变”,“必先为史”,强调了史学在认识变易道路中的重要作用。(“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

5、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古史钩沉论二》)郑观应:“夫天道数百年小变,数千年大变”,“天下之事,守常不变则难与图功,因时制宜则无往不利”。“欧洲各国,动以智勇相倾,富强相尚,我中国与之并立,不得不亟思控制,因变达权”,“世变无常,富强有道。惟准酌古,勿狃于陈言;因时制宜,勿拘于成例。”(《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6、80页。)(2)救亡图强、经世致用的治史宗旨。(3)爱国主义的治史情怀。参见俞旦初:《爱国主义与近代中国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4)“世界意识”的兴起。3、“新史学”的兴起(1)“新史学”释义最初专指针对具“

6、四弊二病”之旧史学而言的“新史学”,其后含义逐渐扩大,一指经何炳松引进的美国史家鲁滨逊(JamesHarveyRobinson)的《新史学》(TheNewHistory),商务印书馆1924年出版;二指以唯物史观为中心的史学,1930年出版的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被称为“新史学的曙光”。大约从20世纪40年代起,“新史学”逐渐转指有别于旧史学的新兴史学,既包括20世纪初提出的“新史学”,又包括后来形成的唯物史观史学,但不包括国外传入的历史学派。50年代以后,当唯物史观史学成为史学主流之后,“新史学”概念逐渐变得单一起来,专指20世纪初的“新史学”(包括王国维的“古史新证”),不

7、再包含唯物史观史学了。80年代以来,“新史学”的概念又转而用来指20世纪初的“新史学”、国外各种历史观与历史学派,或包括唯物史观史学,或不包括唯物史观史学。(2)“史界革命”的提出对旧史的批判与对“新史”、“民史”的设想。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罗振玉、马君武、赵必振、邓实、陈黻宸、樵隐等。“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3)“新史学”的理论体系A、史学的重新定义对象与任务:写民史、求公例。“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历史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