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909164
大小:84.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8-06
《如来藏与唯识学关系问题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来藏与唯识学关系问题之分析 慧仁 内容提要:本文从理论层面对如来藏与唯识学进行了比较与分析,认为两家在思想上各成体系意趣不同,许多方面甚至对立,所以就理论角度而言两者间是无法包容并存的。不过如来藏与唯识学互相都对对方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在早期唯识学的个别典籍中出现了如来藏思想,这是因为早期唯识学理论尚不成熟所以受了如来藏思想影响所致。而‘在早期唯识学中就包含了如来藏思想架构,如来藏与唯识学在理论上是并存不悖的,它们间的割裂是后期唯识学人为所致’,这样的观点违背如来藏与唯识学彼此理论异质矛盾之事实。至于《楞伽》与《密严》二经中如来藏与唯识合流之
2、现象,这是如来藏放弃自身理论特质汇入唯识学的结果,这体现了唯识学对如来藏的影响。 前 言 如来藏与唯识学的关系问题是佛学研究课题中的难点,对这问题的看法至今还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印度如来藏思想自成体系,其与中观学派、唯识学派构成了印度大乘佛教之三系。如印顺法师就认为印度大乘佛教由“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三系构成。前二者分别指中观与唯识,最后者即指如来藏。目前赞同此观点的人似乎居多。另有人则认为如来藏思想在印度并非独立,它只是唯识学派的理论依附。这种判断主要依《楞伽》《密严》二
3、经而来。因为在这两部经中,如来藏与唯识学两者是融合的。这一观点在学界中曾经是颇受赞同的。而最近又有学人提出,如来藏思想在印度自成一派非假,但对唯识学影响很大。早期唯识学中就包含着如来藏思想架构。此学者认为其实在唯识学早期阶段如来藏与唯识并非全然异质对立,而是并存的。只是到了后来,特别是以玄奘为代表的中国唯识学回避了如来藏思想,由此人为地造成了唯识与如来藏的对立与割裂。此观点的出炉使得如来藏与唯识学关系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与混乱。笔者认为对此问题的厘定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因为这关乎如来藏与唯识学各自定性与定位。本文拟从涉及二者关系问题的思想与文本两方面
4、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对此问题的澄清能能起一定的作用。 一、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比较 要厘清如来藏与唯识学关系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但首先应从两家的理论层面入手进行比较研究,这是最为重要的。如来藏与唯识学在思想上可以比较的地方很多,首先我们不妨从两家最为重要的概念即‘如来藏’与唯识学的‘阿赖耶识’开始。而要对此二者进行比较,首先得从如来藏与唯识学各自的‘理论的缘起’谈起,由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本质,并且对如来藏与唯识学的宏观认识也有促进作用。如来藏与唯识学都属大乘佛教,都是佛教思想发展到后期的产物。要论究两家各自
5、理论建立的初衷,一言以蔽之即都力图解决因早期佛教心识结构的不完整性而带来的理论困难。1、唯识学理论建立的初衷:原始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十二缘起论。其中包含两大思想:一者轮回。二者业感理论。在原始佛教阶段,有关心识理论只有六识说,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而六识的作用经常会发生间断,比如在死亡的最后阶段与生命开始的最初阶段六识是终止的。如此带来的理论困难就是:‘轮回主体’与‘业力载体’两大难题。《成唯识论》中关于第八识成立的十大理由中有所谓的‘生死时心证’与‘持种心证’谈的就是这个问题。论云:“又契经说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若无此识生死
6、时心不应有故。谓生死时身心惛昧。如睡无梦极闷绝时。明了转识必不现起。又此位中六种转识行相所缘不可知故。如无心位必不现行。六种转识行相所缘有必可知。如余时故。真异熟识极微细故。行相所缘俱不可了。是引业果一期相续。恒无转变。是散有心名生死心。不违正理。”[1]文中如前所言:死亡的最后阶段与生命最初之时心识处于一个极度昏昧状态,这时的前六识是中断的,由此证明还有另外一个细微的心识存在,由它来保证生命在轮回过程中不会中断。而此极细微的真异熟识也就是唯识学提出的第八阿赖耶识。关于‘持种心证’在论中有云:“谓契经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若无此识
7、彼持种心不应有故。谓诸转识在灭定等有间断故。根境作意善等类别易脱起故。如电光等不坚住故。非可熏习。不能持种。非染净种所集起心。此识一类恒无间断如苣藤等。坚住可熏。契当彼经所说心义。若不许有能持种心。非但违经亦违正理。”[2]十二因缘的业感理论需要有一个作用不间断的心识来收藏业力(种子),保证业力的不失。前六识因其时常的中断性所以不具备这一能力,故证明阿赖耶识的存在。从上大致可以看出唯识学建立的初衷,即针对原始佛教心识理论的简单性所带来的理论难题而提出其解决方案。2、如来藏思想之缘起:属于如来藏思想范畴的经论有很多,《胜鬘经》是很重要的一部如来藏经
8、典。经中有一段话非常值得注意,因为它很好地体现了如来藏理论建立的目的。经云:“世尊,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何以故,于此六识及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