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593382
大小:130.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8-04
《筑波大学学群制度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筑波大学学群制度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启示内容简介:摘要:作为一所新型大学,日本筑波大学大胆突破日本大学的传统模式,抛弃学部制和讲座制,打破学科之间的坚实壁垒,实行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研究组织制度――学群・学类制度。学群制度打破专业与基础的界限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摘要:作为一所新型大学,日本筑波大学大胆突破日本大学的传统模式,抛弃学部制和讲座制,打破学科之间的坚实壁垒,实行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研究组织制度――“学群・学类”制度。学群制度打破专业与基础的界限,突出综合科目的地位
2、,筑波大学因而成为世界上独具一格的高水平大学,同时也为我国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关键词:筑波大学;学群制度;通识教育筑波大学实行的学群・学类制度,力求打破日本大学的传统模式,突破学部制和讲座制的弊端。从的缘起、初创、发展、精华、启示等五个方面对学群制度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以及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新思路。一、缘起:筑波大学学群制度建立的现实原因日本传统大学是按照学部制度建立起来的,学部下再设置多个学科,各学科又包含几个科目,每一个科目都设一个讲座(最小单位)。这种由学部到讲座的教育组织制度有其可取
3、的一面,但也存在亟待改革的问题。第一,讲座制规模过小,存在着旧法统的观念。第二,讲座制流于分散割据状态,造成不应有的浪费。第三,讲座制不能适应科学日趋分化而又必须建立综合研究新体制的需要。总之专业之间联系不足,阻碍学科的综合发展,也很难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二、初创:筑波大学学群制度初步形成73年,筑波大学在成立之初为了打破传统大学这种学科间互不沟通的限制,立足于促进学科综合化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培养,尽可能全面地传播知识,建立了独特的学群・学类制度。学群是筑波大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组织,以中心性专业领域为基础,从广泛的视野综合
4、几个学问领域而构成的。学类在学群之下,从属于学群,是学生培养的基本单位,对学生的教育指导负有基础责任。学生可以在各类学群中选修科目,广泛地接触不同专业,了解各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也可以教授不同学群中的科目和不同学类中的学生。学群相当于小型的综合大学,每个学群都包括人文、社会、自然三个领域,使学生全面地接受教育,发挥其小型而又综合的优越性。学群下面再分学类,它相当于其他大学的“学部”或者一所单科大学。所以形象地说,筑波大学现在所设立的第一、第二、第三学群、学类和三个专门学群,就好比“若干所小型综合大学加单科大学的联合体”
5、。学生在学群、学类里可以得到通识教育,广泛地接触不同专业领域,加强相互之间联系,不再是学文的不懂工,学电的不懂机械,打破了过去大学专业之间的隔绝状态。学群制度设计之初,共有第一学群、第二学群、第三学群以及三个专门学群。其中:第一学群为机具基础性的学术领域,所以亦可称之为基础学群,担任全校基础课的教学,下分3个学类――文学类、社会学类、自然学类。第二学群初步具有应用性,包括文化、生物领域,属于跨学科、现实性的学群,同人类广泛的文化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密切相关亦可称为文化、生物学群。下分5个学类――比较文化学类、日本语・日
6、化学类、人间学类、生物学类、农林学类、生物资源学类。第三学群为经营、工程学群,是筑波大学“新构想”的尖端,是面向未来社会的学群。下设5个学类――社会工程学类、国际关系学类、情报学类、系统工程学类、基础工程学类,保证了这一学群之下的学生既具有时代尖端的信息科学的专门技术,又富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更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三、发展:筑波大学对学群制度的再编为了适应新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综合人才的需求,201X年4月筑波大学之前的学群制度进行了修订再编。再编后的学群数量已经从过去的7个增加到9个,原来的第
7、一、第二、第三学群已经重新编制组合为人文・文化学群、社会・国际学群、人间学群、生命环境学群、理工学群和情报学群共6个学群,之前的4个专业学群经过再编之后只保留了体育专业学群和艺术专业学群,而将医学专业学群改为医学群,取消了其专业学群的性质,与其他6个学群并列。另外,这次再编把图书馆信息专业学群降低为情报学群中的一个学类,与此同时,将人文、社会等提升为学群,并把数学、物理、化学等一些专业提升为学类,扩展了学群和学类的容量与内涵。这次再编一方面增强了学群的综合性,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群的编制更符合科学发展的现状,在综合的基础上更加
8、专业化,适应了大学学科发展的要求。四、精华:筑波大学学群制度的特点学群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课程的综合性很强,最大目的就是为了消除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间的对立,打破大学专业之间的隔绝状态。这种模式也有利于全体教师共同承担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责任。1、打破基础与专业的界限筑波大学的各学群,在授课中不像一般大学那样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