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546871
大小:1.02 M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8-04
《国家标准继电器用铜及铜合金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国家标准《继电器用铜及铜合金带》送审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根据国标委《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2016年第三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16〕76号)、《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高碳铬不锈轴承钢》等62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16〕89号)和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第三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工信厅科〔2016〕152号)文件,《继电器用铜及铜合金带》国家标准由宁波兴业盛泰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兴业鑫泰新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安徽鑫科铜业有限公司、铜陵金威
2、铜业有限公司、凯美龙精密铜板带(河南)有限公司、江西金品铜业科技有限公司、绍兴市质量技术检测院负责起草制定,并要求2018年全面完成指标制定工作。2、立项目的和意义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从我国继电器应用领域来看,通信和工业控制、家电和汽车是继电器最大市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继电器行业的材料和技术水平反映着该国的自动化水平,传统机电式继电器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代电子信息通讯工业的飞速发展,随着高科技先进技术性能指标产品的出现,更给继电器提供了一个
3、广阔的舞台。我国已连续十多年都是世界第一继电器出口国,我国有近300家继电器企业,继电器行业在国内处于量大面广阶段。过去10年,我国通讯、汽车、工控、家电等主要的继电器消费行业快速发展,拉动了国内继电器产业的需求,并极大降低了继电器的出口依赖特性,我国继电器企业的出口占比已经从十年前的50%下降到30%左右的水平。但同时,国内出口继电器产品仍以传统产品为主,技术含量偏低,附加值低,且我国又保持着与出口额相当的继电器进口量,在高端继电器行业仍处于较低地位,而国内企业普遍存在规模普遍较小、盈利能力较弱、研发投入水平较低、创
4、新能力不足等特点。目前继电器产业的竞争已从过去量产的竞争,发展到了新型继电器及关键材料、专用设备等核心基础部件研发制造的竞争,因此发展适应于高端继电器行业的铜合金材料就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求铜合金材料在导电性能上有出色表现,并具有高耐热性、折弯成型性以及出色的表面光泽性和平滑性。目前,我国铜加工业进入新常态,也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新型高端继电器用铜及铜合金材料对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改变传统模式、摆脱过剩产能、扩大有色金属应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无继电器行业相关标准,本标准在国内属首次制订,国外同样也
5、无继电器相关标准。结合国内外市场情况,本标准制定的合金种类共8种,包含目前继电器行业用铜及铜合金带。本标准的制定解决了我国继电器用铜及铜合金带长期没有执行标准的问题,对于行业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3、主要工作过程标准制订计划任务正式下达后,宁波兴业盛泰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宁波兴业鑫泰新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安徽鑫科铜业有限公司、铜陵金威铜业有限公司、凯美龙精密铜板带(河南)有限公司、江西金品铜业科技有限公司、绍兴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相关单位参加,成立了标准编制小组,并落实起草任务以及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拟定标准工作计划。具体
6、分工为:宁波兴业盛泰集团有限公司15负责市场和同行业信息收集、资料汇总及执笔;宁波兴业鑫泰新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安徽鑫科铜业有限公司、铜陵金威铜业有限公司、凯美龙精密铜板带(河南)有限公司、江西金品铜业科技有限公司及绍兴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负责补充市场信息及相关技术指标参数及标准数据的验证。标准工作计划下达后,首先整理收集本企业曾经生产的产品的技术要求及产品使用现状,为本标准全面、系统、有效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后编制小组会同市场开发和营销人员对继电器用铜合金带进行了全面的市场调研,全面准确地了解了市场上不同客户的
7、需求以及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了解目前生产厂商的生产水平和现状。通过查阅了国内外有关的技术资料,结合主要用户的技术要求,经过多次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标准《讨论稿》及《编制说明》。2017年6月21日~23日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在山东省东营市进行了该标准的讨论会。会后,编制小组根据会议中提出的意见,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核实,对标准文本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于2017年8月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发送12个相关单位征求意见,回函的单位数11个,回函并有建议或意见的单位数8个
8、。编制组根据各单位的回函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完善,于2018年3月形成本标准《预审稿》及《编制说明》,并于2018年3月13日~15日在云南省曲靖市举行了该标准《预审稿》及《编制说明》进行了讨论工作会议。与会专家对该标准的预审稿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同时对产品的规格范围、指标参数、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等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会后,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