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艺术教案

公共空间艺术教案

ID:15345362

大小:60.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8-02

上传者:U-3770
公共空间艺术教案_第1页
公共空间艺术教案_第2页
公共空间艺术教案_第3页
公共空间艺术教案_第4页
公共空间艺术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共空间艺术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公共空间艺术第一章绪论案例1:(举例3个)通过案例分析,推导出公共空间设计的概念。1、什么是公共空间艺术?关于这个概念,我们需要分两层来理解,首先什么是公共空间?公共一词的概念是根据德语“开放、公开”一词译为英文的。这种具有开放、公开性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Public·Space),而公共空间设计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设计与相关技术。公共空间:属于个人拥有的都市或乡村的空间范畴。当人们在城市中漫步,脚下的道路、路边的街景,身旁的公园、映入眼中的建筑物等等;无论是城市的居民,还是外来的旅游者,只要是谁都能看,谁都能去的地方,都可以称为公共空间。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中的造型艺术,不仅是指物质概念上的“公共”,空间上的共享,更具有在精神内涵上“共同拥有”、“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文化特质,体现大众的文化意愿与审美特点,这些决定它们的创作和执行与传统的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有不同的功能、方法和规律。(举例1个)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环境的组成部分,它存在于公共空间中,向人们传递着各种信息,包括城市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等社会学、文化学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传递出作品本身的表现结构、符号内容、表述方式及形式风格。2、公共空间设计的内容有哪些?公共空间设计(Publit!SpaceDesign)其基本涵义指对公共空间的规划、设施和艺术品设计。(1)指对相关场所做整体性的景观规划;(2)指城市空间公共设施设计;(3)指专门为某地点创作公共艺术品。日本对城市公共设施分类较多且具体。他们把相关的设施景物作为主要内容介绍。如分类为一般外部空间环境设施(路面、台阶、坡度、坡道、路缘石等)、儿童游乐设施、水景设施、体育设施、环境小品、标志、植栽、室外市政设施等。(一)街具设施的分类(1)卫生街具:烟灰皿、卫生箱、饮水器;(2)休憩街具:可动式坐椅、固定坐椅;(3)情报街具:提示板、广告、标志;(4)装饰街具:雕塑、街灯、花坛、演出装置(喷泉、水池、树木、计时器、彩灯、幡旗);(5)管理街具:电话亭、路栅、护柱、排水设施、消火栓、火灾报警器、变电(配电)箱、排气塔;(6)无障碍街具:坡道、专用标志、专用街具。(二)城市设施的分类(1)安全性设施:消火栓、火灾报警器、街灯、人行道、交通标志、信号机、路栅、除雪装置、横断人行道、自行车道、人行天桥(街桥)、地下道、无障碍设施;(2)快适性设施:露天音箱、街道树、花坛、地面铺装、树箅、游乐设施、水池、喷泉、雕塑、大门;(3)便利性设施:饮水器、烟灰皿、公厕、自动售货机、自行车停车场、汽车停车场、休息坐椅、卫生箱、垃圾箱、公共汽车站、地铁人口、邮筒、立体停车场、派出所、加油站;(4)情报性设施: 电话亭、提示板、留言板、广告塔、道路标志、路牌、问路机、计时器、报栏、意见箱、标志、橱窗。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筹办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的历史性进程,我国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进一步实用化与专业化。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细划与分类也更有必要。根据2002年7月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与营建技术)),将城市景观组成要素分解为:(1)城市绿化景观(街道绿化、庭园绿化、公园绿化、广场绿化、住宅小区绿化);(2)城市水景(水池、人工湖、瀑布、流水、喷泉、景观喷雾);(3)地势地形(地形的改造利用);(4)城市雕塑(装饰雕塑、浮雕、艺雕、石景等);(5)城市铺地(道路铺装、广场铺装、装饰混凝土、树池树箅);(6)城市界定设施(护栏、隔离栏、柱、篱、垣、实体墙、透视墙、出入口、门等);(7)城市公用设施(儿童游乐设施、公共运动设施、休憩坐椅、饮水台、示牌、电话亭、候车亭、邮筒、垃圾箱、公共厕所等);(8)城市夜景照明景观(艺术造型路灯、庭园照明灯,广场照明、楼体照明、庭园照明、植物装饰照明等);(9)城市建筑景观(建筑外装饰、建筑立面景观、城市墙体壁画、建筑小品);(10)城市信息景观(标志牌、广告牌、指路牌、光电标志等);(11)其他城市景观。根据公共空间设计作为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它的功能、形式特点出发,我们将其分为公共景观、公共设施和公共艺术三种基本类型:(1)公共景观分为广场景观、道路景观、公园景观、生活社区景观、商业景观、文化娱乐景观、旅游景观。(2)公共设施分类为导向性公共设施、功能性公共设施、服务性公共设施、装饰性公共设施。(3)公共艺术包括城市雕塑、环境雕塑与建筑装饰、地标、地景艺术、壁雕、壁画、壁饰、街头演艺等。3、对公共空间设计的评价(举例3个)我们对公共空间设计的评价,应从表征——形式特征、关系——使用空间、内涵——公共精神及文化价值三方面加以考量。(1)表征——形式特征,强调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四种元素在公共空间设计质量的重要性,以“丰富性"、“奇特性”等形式美为评价指标。(2)关系——使用空间,造型与功能、空间环境的需求合理性、使用性、经济性及协调性。它不仅有可读性、可操作性,并要求具有可参与性。(3)内涵——公共精神及文化价值,强调形象性与直观性,注意通俗性与趣味性,以社会公众多数人的审美要求为评价标准,强调地域历史的延续与对文化精神的反映。《考工记》日:“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影响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因素很多。景观规划必须考虑地域特点、环境要求与生态发展;公共设施要解决技术问题,选材恰当、结构合理、造型新颖、虚实有致、光彩巧妙等各种要素,公共空间要有主题和构思,有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有其社会性,能反映时代时尚。因此,公共空间设计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精神的,伴随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创新,并不断发展变化着。设计评价表:(1)新设计对象是谁及由什么人使用?(2)景观的规划功能定位是否适合与安全使用? (3)是否考虑设计与环境之间适当的关系?(4)人们在这个环境中得到相应的服务吗?(5)是否利于多种人群包括残疾人、年老者、儿童使用?(6)设计的位置是否改善或干扰交通人流系统?(7)地方、环境适合安置公共设施或艺术品墨尔本公园纪念雕塑与喷水池.澳大利亚。(8)设计的空间尺度是否合适?(9)设计的形式、色彩、材质是否融合并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并使环境生动起来?(10)设施的布置是否合理适当?包括消除各种坡度与障碍?(11)公共空间的表现能否创造一种愉悦感?是否刺激人的活动和创造性?促进人们的交流?(12)人们是否能与设计的物品进行交流、触摸、攀骑、移动或玩耍?(13)设计是否便于制作、安置及维修?并有规范管理与经常养护?4、公共空间设计的历史沿革对公共空间设计历史沿革和未来展望,是一件相当困惑的事。首先它涉及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其次涉及生活方式和地域差别,很难找到一种共同标准和理想模式来衡量统一共识,将公共空间设计作为单独学科从城市设计中脱离出来,专门进行研究,则是近几年的事,以往论及城市建设,只是建筑、规划、工程和园林。景观、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设计只是作为附加,作为杂项或小品而已。因此,作为其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就难以整理,很难界定它的范畴与位置。也由于它本身包含的内容非常庞杂,功能干差万别,形式跨越多种学科,而其自身变化迅速,因此难于进行全面深入考证和比较,更难以一书概括整个公共空间设计的世界。5、中西方公共空间设计理念的比较公共空间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生理的要求,同时还应满足人们心理的要求。对于前者,设计师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解决;对于后者则需要考虑人的理想需求,即通过探索人类不同地理历史文化以及所形成的理想环境模式,并使设计与这种理想模式相协调。公共空间设计主要是一种象征,表明掌管自然和人类命运的神的力量(黑格尔语)。从希腊哲学到笛卡儿的理性主义,都力求将道德功能转化成审美的对象。(1)神的理想与人对自然的征服(结合具体历史实例举例讲解)——西方公共空间设计理念凡理想都有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历史不同,文化不同,理想就不同。因此,公共空间设计的变化,并非仅仅决定于人们对它的功能与审美认识的变化。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公共空间设计集中反映了当时在文化上占主导地位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的理想与追求。在希腊,所有的公共空间设计都是石头砌的,除了雕像,再没有非自然的装饰。没有与自然抗争的形和色,没有独裁与专制,公民享有公民的权利,自由是一种权力、精神和思维。所以古希腊的公共空间设计风格很单纯,是一种典型的形式美。希腊人创作一件作品时,强调美的法则而不强调功利去创作。法国路易十四时代最鲜明地反映在它的公共空间设计里,是园林.其他文学艺术形式更典型地体现出那个“宪制国家”的绝对君权制度。至于英国,只有见到它乡间的田园风光,才能了解它18世纪中产阶级的性格、感情和道德教养,了解他们的政治理想和生活追求。中国的古代公共空间设计,是一种对宇宙世界天、地、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和相应的政治道德评价。从中国文化定型期的周代,他们所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经验中,形成中国人独特的时空观。自然选择的结果使中国人对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有着本能的爱好和依恋情结。“风水说”理论就是这种理想心态的表现。表现在古代园林的观念上,“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文人士大夫在山水之间肯定自己。他们在园林中透过山石、亭榭、流水、残花的意境,回荡着对自然的理想和追求。西方的公共空间设计,以意大利和法国的为代表,都是几何式的,人工气息很浓厚。虽然他们也热爱自然秀美的风光,但自然通过他们的思想与观念的梳理,从感性转化为理性的逻辑,形式上也抽象成几何化了。不同时期的欧洲公共空间设计,包括《建筑十书》里写的,都与古罗马时代相似,大都是几何形的,是建筑式的。以园林为例,意大利文化中心在中部,那里多是起伏不平的丘陵,主要的别墅建筑物大多造在山坡上,顺地修筑几层平台,每层边沿都雕栏玉砌。它是对称的,它的轴线就是花园的对称轴线。各层平台、水池、花坛和树木都成双成对,树木修剪成几何方块、圆锥或球体,也有剪成拱门、连续券。植坛方方正正,里面用矮矮的常青树盘成规则的图案,用染过色的卵石或碎砖做衬底,水池也是简单的几何形,边缘砌着方方正正的底座,山坡流水也在石渠里规则地、一级一级地从石阶上流淌下来。道路是笔直的,正交或成直角,上下平台的大台阶,则装饰着古典雕像,围着栏杆。意大利的别墅花园都造在乡村或远离都市喧嚣的地方,“那儿不可能没有赏心悦目的景致、鲜花盛开的草地,不可能没有澄澄的溪水或清亮的河流……”即使造起围墙,也要能在别墅的廊里和阳台上越过墙头观赏“晴朗的天气、森林密布的小山那边美丽的远景和阳光灿烂的原野,倾听喷泉和流过菁菁草地的溪水的细语"。花园虽不大,但从花园里或别墅里,放眼四望,都是天然美景。所以,意大利人并不需要欣赏花园里的自然,而是要从花园里欣赏广阔的大自然。相反,中国的园林,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大多造在拥挤的城市里,围着高墙,偶尔在墙头可望见一角山峰、半截塔,就成了宝贵的“借景"。因此,为了慰藉对自然山水的留恋,只有在较小的空间剪裁提炼,片断地再现艺术化了的山水景色,形成与西方不同的造园方式。(2)天人合一与和谐之道——中国传统公共空间设计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基本主题,它基于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的深刻认识。从实践上看,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的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观念或出发点,也是工业文明的价值观的基础。当代世界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从文化角度讲,起源于这个观念。与这一观念不同,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采取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立场,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此即通常所谓“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公共空间观也是建立在这个观念之上。天人合一思想,萌芽于孔子,发展于孟子。孔子以天为宇宙的最高主宰。孟子则认为天人相通,天的根本德性蕴含于人心之中,天道与人道相互贯通。中国宇宙论的开创者是老子。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老子讲的“天”,指自然之大。天与地合起来用,指整个自然界。老子认为,道是贯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这个思想,《周易》认为,天地间一切人物,都是阴阳交感、八卦相荡而成,因而是统一的。天人这两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融通。根据中国景观设计博士俞孔坚的研究结果,提出“环境的边缘结构/闭合结构及尺度限制/豁口及走廊结构"理论。认为中国人的独特环境观的形成,源于文化定型期的周代社会实践。提出关中盆地是一个放大的原始人的“满意生态环境”。这里,周人背依秦岭,俯临渭河平原,西北的黄土高原与盆地周围的山脉构成一个闭合性空间,多条河流谷地是盆地与外部联系的廊道,导致周人热爱自然和自我庇护意识。 这种环境效应表现出周人在农业上和生态上的优势。由于环境的边缘、闭合及走廊等结构特征对原始人的生存、进化有着至关重要的生态意义,自然选择使中国人对这些环境结构有着本能的偏好,通过历史文化“沉积"的途径,形成中国人独特的环境观。中国古代城市公共建筑如宫殿、庙宇、园林、陵墓的建筑选址,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这种理想的环境模式从古代的“风水说"中可以找到相关论述,即建筑选址应在山脉止落之处,背依山峰,面临平原,水流屈曲,也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右护山环抱,前有秀峰相迎,入收八方灵气。这种中国人满意的理想环境模式,体现出古代中国人朴素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念,主导对建筑的选址,也影响了中国人对公共环境的选择模式。风水模式代表着中国世俗文化的宇宙观念。作为公共空间设计思想,“风水说"也产生普遍而深远的影响。在某种情况下,它甚至是左右规划布局最主要的力量,理想的景观模式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可以归纳为昆仑山模式、风水佳穴模式和须弥山模式。其中以昆仑山模式最具典型性。以圆明园建筑布局模式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对隐蔽、神秘感、超脱、崇高的偏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理想景观模式——陶渊明的桃花源,高度理想化的模式,是一个典型的“走廊一壶口一壶腔"结构,即一条夹岸桃花引舟前行的小溪流,一个仅容一人匍匐出入的洞口,一个豁然开朗的山间盆这种理想化的桃源模式,是中国人对这种景观历史文化积淀过程和超功利主义的形式表现。无论是小巧精制的江南文人园林,还是气势宏伟的北方皇家园林,无论是石窟造像还是洞天禅林,成功的作品无不由理想的景观结构所组成。文人山水体系是影响中国公共空间设计格局的另一种思想,它在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文人山水审美观深刻体现了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孔子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人们以山水为媒介,将士大夫人格上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从战国以后,文人山水审美体系就逐步发展完善,园林艺术就是这种中国式文人山水观念的最佳表现。文人山水观念一大特色是“写意”,即意象表现。无论书法、绘画、雕刻艺术,还是诗词歌赋的创作,多体现这种思维模式。根据这种思想,艺术创造更重要的目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表现出深层审美境界,体现“壶中天地”、“拳石象万壑”、“尺水表沧渂”创作意象。作为古都,北京拥有众多历史古迹和灿烂的景观艺术遗产,具有典型的民族形式。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宫殿也是风格含蓄统一、宁静典雅、深邃悠远,并无奢华浮躁之气。6、关于公共空间艺术的研究公共空间设计可以看作是“欣赏的艺术”和“实用的艺术”综合派生出的一种公共环境设计形式,它是比建筑范围更大、比规划的意义更综合、比工程技术更敏感的艺术设计。(1)研究倾向公共空间设计虽然自古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各个地域、各个国家的文明历程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从学科意义上提出并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研究对象,则是伴随现代城市的高度发展,于近年才提出的课题。对公共空间设计的概念及其理论的研究,涉及环境、生态、社会、地域、文化、规划、建筑、景观、科学与艺术等纵向与横向的多学科的综合及其进展。目前,多数人所理解的公共空间设计,主要是美学意义上的公共空间设计,也即对环境的美化。随着现代城市对自身形象的要求与社会公众对公共环境意识的加强。对公共空间设计的认识和评价也出现多元化的倾向。 艺术家偏重把公共空间设计看成为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的表现,即从视觉美方面进行认识和研究;建筑学家偏重于把公共空间设计与行为、空间、功能和结构联系起来,归纳入城市建筑小品和辅助设施加以评价和研究;规划学家偏重于把公共空间设计与生态、地域、城市意象与城市质量联系起来评价;心理学家则把公共空间设计理解为“刺激一反应”的关系,主张以社会公众的普遍审美趣味作为评价标准;而社会学家则更多偏向对历史传统、地方文脉、哲学内涵的讨论与评价。(2)偏重理性的研究倾向这类设计方法是从理性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问题是:为设计过程建立适当框架、探索新的设计技术与程序,应用逻辑法和归纳法,主张设计过程是一个收集资料、分析理解、综合归纳、评价的合理设计过程,即逐步优化的过程。按照这种观点,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包括“分析、综合、评价”三个阶段。分析是收集各种与设计有关信息并加以分类,综合是提出系统可能的答案,评价是按一定标准判定哪个可能答案为最佳方案。著名方法论专家拉克曼就持这种观点,他将设计看成是一个多层渐进的过程,每一层次都含有“分析、综合、评价"三个阶段,上一层次的结果成了下一层次的输入信息。琼斯也认为一个设计问题包含若干层次,分析、综合、评价应该在不同层次上依次进行,直到整个设计问题得到完善解决。另外,有人提出公共空间设计不同一般科学研究工作,它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和限定,公共空间设计通常只有一份任务书和委托设想。所以,设计程序过程必须先行确定目标——希望到达的特定要求。只有确定目标,才能开始分析、综合、评价工作,从合理性的角度寻找思路,所以设计的第一步应该是“发现问题",这样设计程序变为:假设一分析一综合一评价,并包括反馈。这类方法应用系统分析法、运筹学、逻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结合,有讲究科学、提高效率、计划性强的特点。(3)偏重感性的研究倾向偏重感性的方法主要从“创造性"角度探索设计师如何工作和思考,关键在于设计者的头脑。这类研究力图建立设计过程大脑活动模式,揭示创造性思维生理和心理机制,将设计置于设计者头脑的思维和创造过程中。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活动离不开想像和思维。想像和思维同属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们可产生于问题的情境,由个体需求所推动,并能发展为未来的想像和思维。想像是以形象的形式出现,而思维是以概念的形式出现。想象和思维经过加工、转换可能产生新的组合。它说明,人脑如同一种半自动装置,能够用新输入信息扩充过去记忆中的形象、概念,能产生成新的形象和概念。心理学家纽曼指出:大脑是一个可变的网络框架,并且能够随外界不断输入的信息而改变思维图式。从过去积累中产生新联系过程中,潜意识起着重要作用,只有经过潜意识活动,才能产生使问题得到解决的点子——顿悟。顿悟也可称灵感,它是创新设计的关键。信息输入——记忆中形象——概念组合——新形象产生。决定的关键是灵感。在这方面艺术家特别强调潜意识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诗人埃米·洛厄干脆将创作看作潜意识活动,他写诗时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不知不觉地进人潜意识,就像白日梦,之后,诗句开始进人大脑,那首诗已在那里了。但大多数人不同意这种极端看法,他们认为设计的创造介于神秘、非理性与可解释、理性两者之间。 它应分成几个阶段:开始阶段为解决问题而做的努力是有意识的、多方面的;经过艰苦的探索后,注意力转向其他似乎与解决问题不相于的方面,这时潜意识再发挥作用,经过这段潜意识的黑箱操作后,在某一个“恰当的时刻”灵感突然出现,解决问题的想法产生了。最后再加工提炼,使之成熟完善。以上有关人脑的运作机制给公共艺术设计创造工作以启示和帮助,给我们从不同角度探索影响设计师思维、构思的心理因素和因素的关系,有助设计方案的形成。这种心理学、艺术学、创造学结合的设计方法,需要设计者周密准备、集中精力、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原型启发的内省型研究方法,主观性三更显著。这种偏重感性的研究方法难以量化,强调结果,忽视过程,有时会影响客观效果。 第二章公共设施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复杂性、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新技术进步以及对新服务的需求等导致了现代城市的许多变化。城市中的信息和交通最大限度地集中,促进城市设计必须以能为公共民众提供服务为基本理念。根据不同环境特点进行设计,才能使公共场所具有真正持久性。公共设施的功能性包括基本功能、形式意象、装饰性及附加功能。例如城市广场的护柱,它的作用是阻拦车辆进入,免于干扰人们的活动;路灯主要用途是夜间照明,保证车辆与人的安全通过,这是其基本功能。通过护柱、路灯的形态、数量、空间布置方式对环境要求给予补充和强化,其形式意象通过造型、色彩、肌理的精心处理,使其具有审美的形式感,这是装饰性。一般来说,装饰性是公共设施的次要功能,但对某些设施,以景观或独立观赏的公共设施而言,其装饰性则是主要的。有些公共设施,同时将几种功能集于一身,如路灯上挂指路牌、旗帜、信号灯、标志等,或者路灯本身就含有导向、标志引导功能。有时在特定场所,还把护柱做成可以休息的坐凳和照明的路灯,或设置几块有地区特点和文化含义的石头用作护柱,使单纯的设施具有复杂意味,对公共空间起到点睛和标志作用。公共设施的功能往往通过拦阻、导向、划分掩蔽、通廊、标志等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表现为异质空间的中介,即两个相互对比的空间进行连接和过渡,以求视觉和心理的平衡,激发不同场所的活力。在城市空间中,道路发挥着贯通、联结不同性质环境和领域空间的作用,道路和地面辅助设施以及各种建筑小品则给它提供有力的衬托,使之层次丰富,具有视觉冲击力。公共设施的合理性表现在各种设施通过利用不同材料、运用不同技术加工方法、通过企业和批量生产才得以实现的,所以设计的合理性是公共设施实现其功能性的质量保证。过去,由于低效率的性能、粗糙的加工和不当使用,使得公共设施保养的成本很高,这些不足导致许多设计虽然精美,但因加工拙劣而不得不被舍弃。公共设施设计必须遵守合理化原则,设计师必须放弃盲从行为。一位葡萄牙建筑师埃尔瓦洛.塞萨说:“作品的简洁性通常就是严格的代名词,我们必须懂得简化和放弃盲从。”任何设计的过程就是不断舍弃的过程,而首先就应对盲从的舍弃。公共设施的易感性首先表现在设计的设施能激发人们的心理反应,并将情感传达给人们。其次,表现形式由于不同地域、民族、文化观念的差异,往往呈现出复杂和矛盾的因素。无论外观或内在、封闭或开放、压抑或自由、理性或感性、动态或静态、实体或虚体、内向或外向,这种现象反映人类生存空间与环境的丰富性、多元性,也表达出地方文化的沉淀性。如通廊、柱廊,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廊"通常与寝宫、宅户联结,是组成院落领域内中介空间的设施,它将正房与其他房舍联为一体,既便于通行、坐观和纳凉,又是主客进行社交谈话的场所。这些廊多与庭院景观结合起来,是室内外过渡空间。廊的尺度和空间较小,称为檐廊,这里形成封闭性的平和宁静的家庭气氛。我国对城市公共设施进一步实用化与专业化,对城市公共设施的细划与分类也更有必要。根据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它的功能、形式特点出发,我们将公共设施分类为导向性公共设施、功能性公共设施、服务性公共设施、景观性公共设施、无障碍公共设施、游乐健身公共设施六种类型加以研究。5—1导向性公共设施导向性的公共设施是为人们在公共场昕活动时起到引导、指示以及方位确定等功能而设置的。其项目有如地标、桥、塔、城标及路标、交通标志、广告、门楼、时钟、展示橱窗等。这种导向性设施的设计,可以使本来只是某种意义的符号,变成既可告知信息,又可成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并以其色彩与造型来点缀城市空间,为城市增添生机。 第六章公共艺术公共空间是为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的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和空间。它包括商业中心、文化中心、休息广场、博物馆、剧场、交通枢纽、街道、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和体育场地等等。而公共艺术作品则是在公共空间里所长期放置的艺术作品。1.公共艺术在人文精神及审美上应与环境整体相协调,并有着独立的观赏价值。2.公共艺术是地域历史文化的延续,同时与当代时尚、精神生活、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成为视觉的焦点和时代的象征。有标志性、识别性、能牵动人们的纪念性情结或者宗教情结。3.公共艺术可使市民参与其中,得到放松、沟通、互动等各种生活体验。是人们精神与心理安慰的调节剂。公共艺术品不应仅仅作为纯观赏性的构筑物而存在,而是去辅助构成完整的环境形态,最终实现所在场所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之间的对话关系。公共艺术的类型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空间,其类型主要包括了城市雕塑艺术、广告艺术、壁画饰艺术、装置艺术(如公共座椅、电话亭、垃圾桶等)、大地景观艺术、园林、城市景观的综合设计、行为艺术等等。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一般被定义为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和空间。公共空间的涵盖范围是很广的,它几乎涉及到各种城市空间,既包括室内空间也包括室外空间。它包括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博物馆、交通枢纽、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和体育场地等。公共空间艺术是城市的灵魂,缺乏公共空间的城市是不具备持续发展力的。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形象鲜明,往往能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概述2.公共艺术的有何特点?①公共艺术形式上的开放性公共艺术的开放性一方面是指公共艺术置于其间的场所。这些公共性的场所往往是人流不息、车辆往来、视域开阔的开放型空间。因此置于其中的公共艺术品必须具备形体和视觉上的开放性,多角度视域的观赏方式以及公众的介入等特征。另一方面是指对观赏者的接纳程度上的开放性。它必须面对、接纳多层次对象的需求。公共艺术不仅是为公共场所而作,且具有某些社会功能的性质。 公共艺术的形式上的开放性,受着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制约。首先作品必须与时代同步,无论在整体设计或作品造型方面都应具有现代人认同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其二,在空间上,强调作品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公共艺术作品与单纯的架上作品不同,应有一种空间上的开放的形态与环境相融、相合,满足多视角、多层面的对视要求。其二,在作品与人的关系上,环境意识与公共性是确认作品的重要因素。从环境的认识角度和作品审美的公共性角度,都要求作品的形式必须是面向大众,充分开放的。②公共艺术设计上的综合性公共艺术设计上的综合性指的是公共艺术品在设计上要综合考虑功能性、人文题材、环境观、公共性、环保观念、材料等等要素。这种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公共艺术品不仅受到艺术审美方面的制约,同时还涉及到材料科学、视觉心理学、建筑学、环境色彩学、光学、民俗学、宗教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学科。总之,公共艺术的创作往往是艺术家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创作,即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因此,与艺术家在工作室中单纯为美术展览和博物馆的作品不同,艺术家个人风格应当展现在对于空间的综合性认识基础之上,个人的一贯创意只有符合公共空间的综合性要求才有意义。虚实空间公共艺术作品能够运用多变的空间样式而使其独具特色。凹凸空间,凹凸空间的凸为向外扩张的实体,简称空间;凹为向内作用呈现的内陷,称负空间。它们代表两种力与两种形的对比。在公共艺术作品中,充分调动人们的“错觉”,将凹与凸、阴与阳有机地协调互转,以凹作凸,给予“负”空间一种更大的主动。由于正、负空间相互转换与替代,使一个立体造型呈现出多种空间因素的复合,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通透空间,通透空间意味着立体造型的封闭性空间被彻底打破,作品的内部空间可呈露于外,也可透过造型本身直接将作品之外虚空间引入作品之中,实为虚,虚为实,互补相生。这既增加了公共艺术品的空间深度,也使空间意蕴的丰富性、多样性得到进一步的开拓。而这一点最能体现设计艺术家对空间的敏感程度和娴熟善变的艺术造诣。三、公共艺术的表现元素2.公共艺术作品的抽象形体公共艺术作品的抽象形体是指在公共艺术的造型语言中,以抽象的形态和体积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以描述自然物象为目的,而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精神。根据它的表象特征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对自然对象进行提炼、概括和简约,抽取其中最典型、最本质的生命与精神内涵重新构建。在这里已没有直接的自然物象,取而代之的是对事物本质更高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具有本质精神意义和全新视觉经验的空间艺术造型。有人把这一类型作品称为“有机形雕塑”。如法国雕塑家让·阿尔普。他终身致力于抽象雕塑的探索,并把自己作品的艺术风格称之为“人类的具体化”,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艺术观点,表现出生命体在生长过程中的凝结,表现出从微观世界到宏观宇宙生命形态本质的生存状态。因此,他的作品不仅是以人形为基础的抽象,任何生命状态的本质形式都可以表达对生命、生长和成熟的理解。通过对生命存在本身以意向化的表现形式,事物的本源,赋予抽象形体以精神价值。另一类抽象形体不以自然对象为参照,而是以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形作为纯形式的形体语言,以构建的方式创造空间形体。这类作品展现的是一种冷静、理性的分析精神,具有较少的情感表现意味,强调一种空间与形体的构造与组合,表现了强烈的动感和张力,具有工业社会的文化特征。美国现代雕塑家史密斯的作品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他的一组系列大型作品命名为“立方体”,其艺术风格也就像这个名字所提示的那样,它是运用立方体和圆柱体创造的伟大的建筑式结构。在这组作品中,他使用经过打磨而有纹理的不锈钢材料,将雕塑的造型简化到最低程度,以几何形在空间进行构建,形成非对称和不规则的构图,从而赋予精密的非人性的机械化力量以更多人性化的色彩。作品被放置在广阔的原野上,以大自然为背景,成为工业化社会的标志,显示了人类的力量。另外,许多设计师都在抽象形体语言方面进行努力的探索和表现,使抽象形体语言成为现代公共艺术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二、公共艺术的空间构造公共艺术以物质的形式在空间中存在,从而建立起物质形态与空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空间形态一方面包含物质形态在空间中的游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物质形态也占领着、围合着空间。在公共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同样是由于人们对空间认知和表达方式的研究、探求不断深入,使得当今的空间表现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公共艺术的空间形态随着人们空间观念的改变,它的表现形式也经历了从静态空间到动态空间再到开放空间这样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1.空间形态的表现方式 在公共艺术的空间形态中,可以根据空间形态的表现方式,将空间形态分为实空间和虚空间。所谓实空间就是指雕塑形态自身所占有的那部分空间,而虚空间则是指雕塑物质形态本身在空间中的围合而限定的空间。实空间的形态在公共艺术发展的历程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在传统艺术中实空间形态首先成为人们掌握的表现形式。同时以空间的主动围合、空间的自身存在方式表现形体,以凹进和凸出的造型理念进行表现。空间在这里是静止的、被动的,是被物质形态占有的。也就是说,从形态自身的状态出发在空间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空间以被动的状态来适应公共艺术形态。虚空间是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空间观念不断改变、公共艺术的空间表现形式不断丰富而出现的。虚空间的表现性已逐步成为公共空间的重要因素,它是通过形体的围合而限定虚空间形态来表现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提出一种暗示和隐喻,并给观众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摩尔的作品其胸部就是以虚空间形态来体现生命活力与意义的。《拿公文包的人》则是以形体虚实关系的互补,用虚形表现实体形态。2.空间形态的变化从公共艺术的发展来说,其空问形态的变化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静态空间、动态空间和开放空间。(1)静态空间静态空间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立体造型所反映的一个处于静止状态的造型物象,形体以一种被动的状态接受空间的围合;二是指给欣赏者的欣赏空间也是有所限定的,观众只能从几个固定的角度去欣赏。(2)动态空间动态空间是古希腊艺术家在埃及雕塑空间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与变化,同时也说明人类对于空间造型艺术具备了更深层次的驾驭能力。它探讨了形体在空间中的自由变化方式,追求自然形体在空间中的自由伸展与运动,表现出空间形态的丰富多样性。以形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所表现的动态空间形式,一改静态空间的静穆与威严,使空间变得自由与生动,极富朝气和活力,从而也打破了静态空间所固定的观赏角度,使观众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围绕作品自由地、全方位地去欣赏、去品味。艺术的价值在于生命力,而生命的活力又在与运动。公共艺术所蕴涵的生命力依据作品的内容,更依据形体空间的变化。公共艺术设计师已经完全掌握了人们在运动中的空间形态和戏剧性的情节表现,使公共艺术作品在空间中获得了新的自由和解放。(3)开放空间 公共艺术的空间表现形式从静态空间到动态空间发展变化,这一切都是围绕客观空间与形态的自然法则而进行的。自从立体主义出现以后,它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对视觉所感知的客观形象的再现已经不再作为艺术活动家活动的直接母题。一些富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开创了雕塑空间形态的新局面。一个世纪前的各个阶段的艺术一直被作为一种再现,艺术或许保留了对感知、对客体的回忆或以客体为参考,但再也不是寻求对视觉形象的忠实记录了,而是以一种新的观念、新的空间形式来表达艺术理念,分析空间中的几何形创造,探求形体在三维空间中进行分割、组合,从而形成全新的视觉意境。空间已不是一种被动的空间,而是一种凹进和凸出的造型结构,是形体与通透的结合,是空间的开放和互动,从而显示了一种全新的美感形式。开放空间对于公共艺术,可以说是一种解放力量,它打开了通往各种主题的道路,极大地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语言,从而使公共艺术形体能够在空间中自由自在地相互穿插、组合和构建,同时也成为当今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三、公共艺术的色彩营造任何造型都有形和色,它是在光的作用下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一个综合体系,在这一综合体系中通过物理、生理和心理的感知交融,从而达到观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的情感互动,使得作品的内在信息和艺术思想得以传达。色彩在艺术创作中作为一种重要的陈述语言,一方面各种不同类型材料所具有的色泽与纹理被艺术家发掘和利用,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一种语言形式,使同样的造型以不同材料进行表现时,由于材质不同、色彩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在立体造型上敷以色彩还具有再现真实的功能,能够逼真地表现自然物象。1.材料本身的色彩公共艺术作品中的自然色彩就是运用材料本身的质地进行艺术表现。由于各种材料物理性能的差异,在经过多种不同的加工手法处理后,它们会以不同的色泽呈现,在这里称之为自然的色彩。在现代公共艺术中,许多艺术大师对自然材料都有许多独到的应用和表现。西班牙的建筑师高迪系列作品虽然造型相同但由于材质和颜色的差异,传达的艺术感觉有所不同。大理石材质的作品通过白色、细腻、光滑的大理石而传达的造型和色彩感觉给人以纯净、明快的心理感受,而铜材的作品则通过肌理和铜质的氧化处理,传达出浑厚、质朴的艺术韵味。对于单一金属材料的色彩处理还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来丰富雕塑的色彩。由此可见自然材质本身的色彩在艺术表现上是十分重要的。 人们在利用材料的质地美和色彩美进行创作的同时,也在追求材质美多种多样的表现性,如利用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色彩的材料进行集合,使作品的色彩更加丰富,这种艺术形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装饰艺术中就已出现。在中国战国时期的青铜艺术中,古代的工匠们发明了金银错工艺,也就是利用不同金属材料如金、银、铜等材料的不同色泽,在铜器上镶上其他色泽的金属,这种手法成为一种具有较强装饰效果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公共艺术中,运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也有很多。2.描述性的色彩运用色彩对自然进行描述,这在绘画中已很常见,而在公共艺术中对色彩的运用和表现同样也是其重要方面。上色的公共艺术体现了人们在视觉上追求视觉真实的同时,也力求通过形态和色彩来传达各自不同的艺术理念。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一直延续着利用色彩的表现性反映生活的真实,积累了丰富的色彩经验,留下了许多作品。如敦煌石窟的唐代彩塑艺术,利用色彩对形体的装饰表现传达佛的慈祥静穆,同时也充满了人性的美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