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课堂管理的中庸之道.doc

论中职课堂管理的中庸之道.doc

ID:15279348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2

论中职课堂管理的中庸之道.doc_第1页
论中职课堂管理的中庸之道.doc_第2页
论中职课堂管理的中庸之道.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中职课堂管理的中庸之道.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中职课堂管理的中庸之道【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源质量的下降,中职课堂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许多教师尝试将西方教学观念植入课堂,但效果并不明显;相反,儒家经典《中庸》的思想精粹却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教师应学会以中庸之道管理课堂。【关键词】中职课堂管理中庸知行合一近十多年来,随着世界范围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有效教学运动的广泛掀起,课堂管理研究格外受到重视,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主张、模式和实践操作方法,从而使课堂管理在价值取向、管理理念、行动策略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变革走向。遍阅这些西方式的新理念、新方法基本倾向于认为应当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要以学

2、生为主导完成教学任务,这无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今,不论是学术界还是管理界已经逐渐认识到一味照搬西方理论,必定引起水土不服,因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有巨大的文化心理差异。一些中职教学实践也表明,西方理论往往造成教师思维混乱,学生无所适从,课堂变成了菜市场,教学秩序荡然无存。相反,如果仔细研究中国古典哲学,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整合运用到教师的课堂管理中,将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尝试。中职生由于学业基础薄弱、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历来是课堂管理的一大难点,我们试图运用儒家经典《中庸》的思想精髓来探求解决之道。课堂管理有两个维度,一是强调对学生的监督和控制,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中正平和的

3、全局观和端正己身的认识观;二是强调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知行合一的教学观和努力精进的激励观。一中正平和的全局观《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所谓喜怒哀乐就是人类的各种感情、情绪,这些“情”都是人的天性,是从心而发的。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要学会守“中”,也就是知道情从心而来也要从心而返;师生互动不可避免地要投入感情,引起情绪的波动,这就是“发”,发,不能覆水难收,而是要“合理”,也就是懂得适可而止,做到这一点就叫做“和”。一名优秀的教师对待课堂管理在全局观上要努力做到收发自如、恰到好

4、处。一方面,不能没有感情、情绪的投入。比如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语言呆板,其课堂效果要么沸沸扬扬,学生根本不听你在讲什么,自顾自地说话、听音乐、玩手机;要么死气沉沉,因为教师没有尽心投入,自然无法感染学生,引起共鸣。另一方面,不能有过度的感情、情绪投入。比如过分幽默诙谐,引起哄堂大笑,很长时间都无法再保持安静,或者为制止课堂违规而怒发冲冠,使自己心力交瘁,学生也受惊不小。这些都是不懂得中正平和的缘故。另一层涵义在于,中国人是好面子的,中职生由于有着强烈的逆反心理,尤其“好面子”。制止课堂违规不妨多思考如何用“和”字做文章。语气太严厉,挫伤学生自尊心,损了学生的“面子”,通

5、常他们会变得蛮不讲理,甚至故意顶撞老师。因此,教师批评学生首先要让学生能听得进去,善于使用“点醒”而不是“命令”的语气来指出学生的错误,被点醒的学生会觉得这是自我觉悟,而非教师强加的,因此更易接受和改正。二端正己身的认识观3《中庸》言:“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分析两种课堂管理理念不难看出,传统的讲求维护教师权威学生绝对服从的属于“在上位而陵下”,现在学习西方讲求以学生为中心的近似于在“下位而援上”,也就是教师居于从属地位,一切学生自主。这两种理念都失之偏颇,不利于培养师生良好的认识观。教师端正己身的功夫在于,既不依赖身份

6、强压学生,同时也不对学生过分迁就,工作中遇到困难或学生违纪等事情,不能消极的埋怨命运,更不能责怪学生。这恰恰是当今许多中职老师很难做到的。中职生朝气蓬勃,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生命体,因此课堂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不用感到惊慌失措,课堂之理同万物之理一样,应该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从自身修养出发妥善化解课堂中的种种问题;端正心态,自然而然就能保持情绪的稳定,从而管理好课堂。三知行合一的教学观《中庸》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又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上是儒家学说对待学问和实践的态度,即“知行合一”。

7、那么如何理解“知行合一”呢?现在很多教师解释成“知道了就要去行动”,这是错误的,因为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偷懒的理论。学生会认为知与行是两个不同的本体,我反正只要知道就行了,以后再去行动也行。阳明先生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说,知与行本来就是一个本体。学生上课吃东西,教师如果问他:“你知不知道校规规定的课堂守则不允许吃东西”,他一定说:“知道!”按照正确的解释,他实际上是“不知”,正因为“不知”所以才做出吃东西的行为。因此,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不要放任学生“知道了再去做”,而是告诫他们“知道了就已经在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