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35711
大小:2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1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发胸痛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发胸痛临床分析作者:李伟章,张华,郑若龙,钱惠东,蒋文龙,陈新军【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发胸痛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方法:对43例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发胸痛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有无支架内再狭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支架内再狭窄21例(48.8%),性别、高血压、血脂中TC、HDL、LDL对再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吸烟、血脂中TG、植入时间、糖尿病、支架长度和直径对支架内再狭窄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支架内再狭窄是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发胸痛的主要原因。【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支架植入术;胸痛;再狭窄;危险因
2、素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约占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的80%,支架植入术虽显著降低了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但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6restenosis,ISR)的发生率仍有20%~30%[1]。支架术后有部分患者仍有胸痛发作,其中ISR是重要原因,2002年1月~2006年10月我们对43例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发胸痛的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3例中男35例,女8例,既往植入支架均为裸支架,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术前4天以上及术后3个月口服
3、氯吡格雷75mg/d,同时长期口服阿司匹林100mg/d。临床资料见表1。1.2方法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检查、心电图、心超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部分患者行胃镜、B超、胸部CT等检查,明确胸痛原因。ISR诊断标准:冠脉造影测量的支架植入血管段直径狭窄度大于50%[2]。根据有无ISR,将患者分为ISR组和非ISR组,将可能导致ISR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支架植入时间、数目、长度、直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等进行对比分析,寻找与ISR相关的因素。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643
4、例再发胸痛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ISR组有21例,非ISR组22例,其中8例出现新的部位狭窄(或原来未处理的狭窄部位加重);3例经胃镜检查为消化道溃疡,1例为反流性食管炎,给予制酸、对症处理后好转;3例经B超检查为胆石症,经抗炎、手术治疗后好转;1例女性雌激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考虑更年期综合征,治疗后好转;6例未发现其他器质性疾病。同时经比较发现:性别、高血压、血脂中TC、HDL、LDL对再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狭窄危险因素见表2。3讨论再发胸痛是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就诊的常见原因,从我们的临床分析可以看出,ISR是其中最多见的原因,本文43例再发胸痛患者
5、中21例出现ISR,且大多发生在支架植入术后6月内,是疾病进展的表现,故支架植入术后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的控制仍然显得十分重要。心电图有典型缺血改变即ST-T改变者,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较高,但心电图正常也不能排除冠状动脉病变。还有一部分患者胸痛症状并非心绞痛,如消化系统疾病、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应加做相关检查如:胃镜、B超、CT等以明确。6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病理基础是血管内膜和中层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生[3,4]。国外还有研究[5]认为吸烟、高龄、高甘油三酯血症对ISR发生有促进作用。本研究在对患者临床相关因素的对比中发现,
6、性别、高血压、血脂中TC、HDL、LDL对再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R组年龄明显低于非ISR组,血脂中TG高于非ISR组,植入时间6月以内ISR高于6月以上,吸烟者ISR高于非吸烟者,糖尿病者ISR高于非糖尿病者。ISR组支架长度明显大于非ISR组,直径明显小于非ISR组。说明支架的长度和直径与ISR有明显关联,也证实了靶血管病变程度越重,支架植入术后发生ISR的风险越大[6]。Kovnowski等[7]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活性增高在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中起重要作用。对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应重视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预防,合理选择冠状
7、动脉的介入治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被认为是再狭窄形成的主要原因。患者性别、高血压、高LDL等因素虽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高危因素,但对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影响可能较小,因此与再狭窄的形成关系不大。但本文样本例数较少,有赖于大样本实验进一步验证。【参考文献】[1]GrechED.ABCofinterventionalcardiology:Percutaneouscornaryintervention.I:historyanddevelopment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