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试论我国古代“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试论我国古代“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2001年第5期(总第68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eilongjiangSocialSciencesNo.5,2001Genera1.No.68试论我国古代"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戴者春(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是我国古代的治国方略.它的确立经历了"周公制礼,明德慎罚",儒法之争,儒法合流等几个阶段,并被西汉以后历代王朝继承和坚持.这一治国方略的运作是通过:修订礼制,梳理纲常名教,使之社会化;引礼入法
2、,使道德法律化,法律儒家化;德礼至上,法律依循道德,使司法伦理化.关键词:"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治国方略;道德;法律中图分类号:K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937(2001)05—0044—05太史公论六家之要旨云:"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这里,司马迁用一个"治"字来总结诸子百家的异中之同,可以说一言中的,人木三分.其实,讲求治乱之道,探寻治国方略,不仅是先秦诸子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的所在,而且也是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和读书人议论最多,用心最切的话题.在
3、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部古代政治史,法律史就是一部治国方略史.古代中国历经沧桑,钻研治国理政之术,最终演绎成一套迥异于西方文明的富有东方民族特色的治国方略: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本文拟探讨这一古代治国方略的确立与运作.一,"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方略的确立一种在历史上经得起岁月考验,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它的形成总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要经过一段曲折坎坷的历程,"十月怀胎",方才能"一朝分娩"."礼法并用,德主刑辅"这一古代治国方略尤其如此,从公元前1000多年前就开始了自觉的探索,而最终确立却是1000年
4、之后西汉中期的事了,经历了若干阶段,绵延了几个朝代.(一)周公制礼,明德慎罚:"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方略的先声礼,虽然起源于原始社会部落习俗,但在奴隶主贵族的长期统治中却逐渐演化成了服务于贵族统治的精神工具和价值规范.西周初期,以周公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对"礼"加以汇集,增补,厘定,形成了以"尊尊","亲亲"为基本原则的礼制思想和规范.这样的"礼"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别贵贱,序尊卑"儿,因为"亲亲"为孝,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为忠,要求下级服从上级,不许犯上作乱,奴隶与平民必须
5、畏敬奴隶主贵族,不得反抗.一个国家如果做到了父慈,子孝,下级服从上级,犯上作乱之事自可避免;相反,如果父子兄弟关系破裂,那么"小宗"就不会服从"大宗",下级就不会忠于上级,犯上作乱之事也就难以避免.所以,礼被推崇为"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是"政之舆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儿W.周初统治者总结了商朝"重刑辟"招致亡国的历史教训,结合镇压三监叛乱的现实经验,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指导思想.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德刑两手并用,一方面采用笼络人心的办法使被统治者感恩戴德,消除敌对情绪和反
6、抗心理,另一方面运用暴力手段压服被统治者;二是,以道德制约刑罚,慎重运用刑罚,不超越道德要求的限度;三是,使用有"德行"的人收稿日期:2001—03—06作者简介:戴者春(1975一),男,江苏东台人,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法学硕士,从事法学文化研究.?44?掌管狱讼,司法要遵守道德¨.质言之,明德是慎罚的精神主宰,慎罚是明德的具体落实c总之,西周统治者一方面制订礼制,把礼制作为传国继统,安邦治国的大法大典.另一方面,力图使刑,德相成互补,共同为用,这在我国古代对治国方略的探索中是开风气之先,对后
7、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启迪.(二)儒法之争:"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方略的理论争鸣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朋兴辈作,学派林立,诸说横陈,在治国方略的理论探索上百家争鸣,见仁见智,尤其是出现了蔚为壮观的景致——儒法之争,将古人对治国方略的思考和探索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儒法之争,学界又称之为礼法之争,德刑之争,它们在治国方略方面的分歧和论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为政以德"与"垂法而治"儒家厚德,主张"为政以德","为国以礼",相信天下大治的最好办法是道德教化,是统治者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孔子说:
8、"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也说,"无礼义,则上下乱"儿¨.礼不仅是国家的政治准则,也是立法和司法的指导.孔子认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P;苟况也视礼为"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P法家针对礼制,提出了自己的法治主张,强调"以法为本","垂法而治",认为法是评判天下是非曲直的标准,赏功罚罪的依据,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是故商鞅告诫君主务必"慎法制",切实做到"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P140)韩非子在此基础上,对以法治国的重要性及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