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464143
大小:125.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8
《奋斗成就未来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奋斗成就未来》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滕州市墨子中学的冯斌,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奋斗成就未来》。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课堂教学流程,为什么这样设计等六个方面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奋斗成就未来》是鲁人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第四单元第十课《我们的未来不是梦》第2个项目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共同理想共同使命》,这为过渡到本项目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但是在生活中有些同学认为“艰苦奋斗是适用于革命战争年代,现代化建设的和平时期已无存在的必要”,“艰苦奋斗是应对贫穷的权宜之计,
2、现在人民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已不合时宜”,或者片面地认为“艰苦奋斗只是生活的勤俭节约”,在具体行为上表现在学习上的畏难思想、不思进取,思想上的享乐主义,生活上的攀比、浪费等。因此,学好本课内容为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正确认识社会、正确选择人生方向打下牢固的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出铺垫。本项目包含的一些哲理,是以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踏上社会学会更好地生存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响应了党中央号召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2.教材所体现的课程标准三4.8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
3、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立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2)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克服困难的毅力;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3)知识:知道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懂得当代青年要实现个人理想,承担起历史使命,就要继承优良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三、教学的重、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
4、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依据是:学生认识不到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只有通过历史和现实事例,才能是学生理解艰苦奋斗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明确“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富裕了,但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仍然需要继续继承和发扬。这为解决“优良传统不能丢”这一教学难点做出铺垫。(2)教学难点:优良传统不能丢。依据是:改革开发以来,学生成长的环境非常优越,在这种条件下讲艰苦奋斗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对艰苦奋斗有片面的认识,认为艰苦奋斗只是生活上的勤俭节约。其实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指生活俭朴,它更是一种志向宏大、不断进取、
5、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因此,让学生理解艰苦奋斗的内涵,懂得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把艰苦奋斗变成实际行动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项目内容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教法、学法1.说教法我们都知道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塑造人的思想与并以思想指导实践行动的德育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在思想上感悟知识,更要促使学生在行动上落实所学知识。为达到以上的教育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导学案”辅助教学。根据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年龄特点,我主要采取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适当设计教学所需的社会热点、歌曲、漫画
6、及适合的事例等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在参与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我还采用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2.说学法《思想品德课标》要求“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有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
7、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反思法。最后我具体谈谈这一节课的教学流程:五、教学流程为更好地遵循课程标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的教学设计是:1.教学设计思路:(1)课堂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按照“感性——理性——感性”的认知规律,课堂结构分为“自
8、主感悟、合作学习、走进生活、学后反思、自测反馈”五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