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228214
大小:34.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27
《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思考 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思考 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思考 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思考 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思考 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思考 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思考 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思考 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思考 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思考 一、中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的历程 (一)第一阶段(1978~1984年):恢复发展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趋势下,中国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却在曲折中缓慢发展,甚至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后,随着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中小学师资培训才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质量,适应建设和发展的需要,198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对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计划的制定与调整、培训的目标与要求、培训体系的恢复建立、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培训教材建设、考核制度的建立、办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1983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小学在职教师进修工作的意见》,对小学在职教师进修提出明确的“学历达标”要求,并就规范培训标准、提高培训质量、进修后的待遇等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两个文件对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在这一时期,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在目标确定、体系构建、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结业考核、基地建设等方面确立了发展方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逐渐走向正常化。但在培训目标和任务方面偏重于学历达标和学历补偿,培训内容以教材教法过关为重点。总之,通过“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开始步入正轨,但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二)第二阶段(1985~1998年):探索转型期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也开始步入一条改革探索之路。为了贯彻落实《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争取在5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内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要求,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6年2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师资培训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为落实“只有具备合格学历或有考核合格证书的,才能担任教师”的要求,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总体而言,在90年代以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虽然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但仍然是以“补差补缺”为主要特征的学历补偿教育。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1990年10月23~2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四川省自贡市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座谈会”,开启了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进入新阶段的序幕,即在继续开展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同时,开始向“教师继续教育”转轨,并逐步进入转型、实验阶段。自贡会议后,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1年12月印发《关于开展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意见》,对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任务、原则、内容、形式与方法等作了系统的阐述。1996年9月,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九五期间,师资培训工作要在完成部分教师学历补偿任务的同时,及时转向面向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以此为契机,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草案)》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等指导性文件,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构建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阶段,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开始由前期的“学历补偿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补差教育”逐渐转向以注重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导向的“继续教育”,并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法规、制度建设、模式探讨、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实验,如以普遍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为培训突破口、强调骨干教师培训的高标准与高要求等,为下一阶段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三)第三阶段(1999~2009年):跨越创新期 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1998年12月,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勾画出了教育发展的新蓝图。《行动计划》的第二项“工程”就是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的“跨世纪园丁工程”,明确提出将“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着重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由此,新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主要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主线展开。为了给“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1999年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提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使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有了立法保证。2000年3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和《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正式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是“跨世纪园丁工程”的子工程,它为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注入了新的内涵。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把教师培训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不仅促进了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如现代远程教学、继续教育电视节目、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将把教师引向自觉进行终身学习的新高度。将教师继续教育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把继续教育推向了全面推进、全方位实施的新高度。这一阶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确立了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以“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为方针的工作重心。继续教育在模式、机制、体系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将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全员培训的突破口,将高科技运用于继续教育之中等新举措,为继续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四)第四阶段(2010年至今):深化发展期 “十一五”期间,义务教育在全国已经全面普及,并进入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推进“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其中加强师资均衡配置是关键。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阐明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继续教育的目标与方向,即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为工作重点,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主要任务,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教师培训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即“国培计划”)。201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指出实施“国培计划”不仅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培计划”的实施为广大农村教师和紧缺薄弱学科教师接受更多高水平培训提供了机会。[1]2011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应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在这一阶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注重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由各级政府主导,以“项目”形式整体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培训目标上,突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尤其是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逐步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和终身学习体系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向纵深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深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的思考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 1.教育政策文件的陆续颁布为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上述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改革与发展都与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紧密相联。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8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所营造的制度环境,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导向与护航的作用。 2.“终身学习”逐步成为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从已颁发的继续教育政策文本来看,早期的在职教师培训倾向于“学历补偿”、“学历达标”任务的完成,随后的继续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对教师的全面能力、整体素质的培训,越来越注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有学者将这一变化过程概括为:“补偿性”继续教育———“能力型”继续教育———“实验型”或“整合型”继续教育———“工程型”或“素质型”继续教育。[2]也就是说,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再仅仅是对单个教师进行“补差补缺”的即时性工作,而是与整个国家命运兴衰息息相关的系统工程。继续教育工作正在逐渐成为国家开展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够为基础教育提供服务、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可持续性的工作;继续教育也正在逐渐成为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所有教师的共同意识与自觉行为。 3.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逐步成为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争取在5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内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在此之后,只有具备合格学历或有考核合格证书的,才能担任教师。”到1999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提出“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突出骨干教师培养,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再到2010年“国培计划”提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师资保障”,从不同历史时期对在职教师培训的目标任务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完成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与学历补偿培训任务后,逐渐转向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及研究能力等整体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培训。基于目标转向基础上的继续教育在培训内容上越来越偏重于与教师教育专业特色相关的“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师专业性发展的主题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虽然在制度上不断完善,但在发展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理论层面上,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界定仍比较模糊,目标定位尚不十分明晰,在模式构建上并未形成关联主体的共同认识。在实践层面上,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仍存在脱节,职后继续教育与受训者本身需求不甚一致,投入不足与培训效能低下并存,培训形式上重集中理论讲授而实践取向严重不足,继续教育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仍不甚完善,等等。分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与策略,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分析 1.继续转变观念,努力促进继续教育的终身化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应着力在转变观念上下功夫,致力于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能力。因此,首先应转变在职教师的观念。在知识更新日益迅速的今天,学会学习与终身教育日益成为个人适应社会、提升工作能力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因此,中小学教师应时刻保持危机意识,认识到不断学习与自我发展的必要性,并自觉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接受继续教育,自觉加强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努力实现知识、能力与人格的整体优化与完善。其次要转变培训者的观念。作为负责继续教育工作的院校和有关单位,应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增强终身学习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在培训工作中,逐步树立全民素质的教育观,将提高素质贯穿于培训工作全过程;增强继续教育的质量意识,突出培训工作的社会效益;构建“能力型”主导的继续教育体系,将提高受训者的能力和素质与培育“终身学习”意识与行为有机结合。 2.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实现继续教育的法制化与规范化 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和规范继续教育工作,以保障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一是要加强继续教育的立法工作,通过立法,明确中小学教师依法享有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同时也规定教师必须履行接受继续教育的义务,使参加继续教育成为中小学教师自觉和必须的行为。二是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相关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轮训制度、教师资格证书更新制度、继续教育学分制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等,引领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确保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三是制定激励性的政策,鼓励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和责任意识。增强继续教育的吸引力,使中小学教师自觉自愿参与在职培训,就有必要将提高教师素质与改善教师待遇相结合,建立激励性的制度,譬如将继续教育与教师的考核、评聘、晋级、加薪相结合,以激励中小学教师自觉、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 3.深化改革,创新继续教育的体系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个须“进行多维度、多视角观察分析的特殊现象”,是一种“有别于职前培养、反映国家意志并得到全社会和教师群体普遍认同、具有明确价值取向以及多样化实践特征的在职教师教育活动的总称”。[3]构建体系化的继续教育制度,是深化继续教育改革的方向:一是构建继续教育的目标体系。继续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应着眼于提升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着眼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着眼于培养教师具有健全的人格与独特个性。二是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训体系。应致力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衔接、基地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一体化培训体系,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在教师教育(培养、任用、进修)概念上的融合与升华。三是构建继续教育的内容体系。继续教育在内容上应构建融“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于一体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四是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与评价体系。在教学形式上,应构建课堂面授、专题讲座、自学研修、课题研究、教学研究、社会考察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开放教学体系;在评价机制上,应建立指标多元、方式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4.合理借鉴与吸收,促进继续教育的国际化 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必须将其置于国际视野中,在凝练本土化特色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以逐步实现中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师继续教育起步早,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继续教育的法制化、培训目标的终身化、培训制度和培训课程的体系化、培训形式与手段的多样化、培训机构的社会化等,都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的。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政府应从战略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重视继续教育立法;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倡导实践取向的继续教育;发挥网络、高科技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等。 作者:邹强工作单位:湖北科技学院教育学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