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三大名剧的接受历程与当代价值[1]

曹禺三大名剧的接受历程与当代价值[1]

ID:14140951

大小:46.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26

曹禺三大名剧的接受历程与当代价值[1]_第1页
曹禺三大名剧的接受历程与当代价值[1]_第2页
曹禺三大名剧的接受历程与当代价值[1]_第3页
曹禺三大名剧的接受历程与当代价值[1]_第4页
曹禺三大名剧的接受历程与当代价值[1]_第5页
资源描述:

《曹禺三大名剧的接受历程与当代价值[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曹禺三大名剧的接受历程与当代价值[1]曹禺三大名剧的接受历程与当代价值[1].txt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是背影。肉的理想,白菜的命。肉的理想,白菜的命。白马啊你死去哪了!是不是你把王子弄丢了不敢来见我了。曹禺三大名剧的接受历程与当代价值王卫平内容提要 本文从接受学视角,概述了曹禺的三大名剧的接受历程,认为在近70年的接受历程中,对曹禺这三大名剧走过了一条从误解、曲解到理解的接受道路,并从创作者、接受者、接受环境等方面探索了原因所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曹禺的剧作为何至今无人超越

2、以及曹禺对中国当代话剧创作的启示。  在中国现当代戏剧界,没有哪一位剧作家像曹禺那样具有崇高的威望,也没有哪一位剧作家像曹禺那样赢得和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观众和研究者、改编者。然而,也没有哪一个剧作家像曹禺的剧作那样在接受中伴随着那么多的误读、曲解、误解、批评、批判等现象。尤其是对他早期的剧作,从1935年《雷雨》第一次上演,到21世纪的今天,在近70年的接受历程中,对曹禺的剧作,走过的是从误解、曲解到理解的接受历程,是从背离作者本意到逐渐回归作者本意的历程。这里,仅以《雷雨》、《日出》和《原野》为例,对这一问题及相关的几个

3、问题作些概述、分析和阐释。一写《雷雨》时,曹禺是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当时的曹禺是怎么想的?他要告诉读者、观众点什么?根据曹禺的原初解释,再结合《雷雨》的创作情境和作品的实际,我们可以看出,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作者寂寞、痛苦之情的抒发,因而,并非预先定下了一个明确的主题。作者的本意是要表现宇宙的残忍、人间世的冷酷。正如曹禺所说:“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么呼号也难以逃脱这黑暗的坑。”①作品的实际情形完全体现了作者的这一本意,从周冲、四凤的悲剧,从蘩漪的挣扎、反抗和最终的结局,从主人公周朴园最终

4、孤独地活着等都充分地体现出来。在曹禺看来,宇宙是残忍的,世界是冷酷的,所以,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然而,剧作家的主观意图与表现是一回事,观众的接受与领会又是另一回事。《雷雨》从它首次演出起,在它的接受流程中一直没有按照作者的主观意图走,观众的领会与作者的本意从一开始就分道扬镳了。包括导演在内的接受者几乎都没有把它看作是“一首诗”,而是作为社会问题剧、作为家庭斗争、阶级斗争剧来接受的。最能体现作者意图和美学思想的序幕和尾声从首次演出就被删去了。导演和评论家几乎一致认为序幕和尾声是“蛇足”。以后多数的演出都删去了序幕和尾声。对此曹

5、禺颇为不满,认为是对作品的“支解”,删去了序幕和尾声等于斩头截尾,剩下无头无尾、直挺挺的一段躯干摆在人们面前。70年代末,曹禺在一次谈话中曾谈到50年代对《雷雨》误解的一个例子:有一次他坐火车去外地,临近而不相识的乘客正好谈起了当时正在北京上演的《雷雨》,其中一位问这个剧说的是什么事,另一位回答说,是一家人乱搞男女关系的事②。这说明普通观众很难理解作者的·86·本意和主旨。尽管对《雷雨》的本意存在上述的误解,但并没有影响《雷雨》的客观效果,《雷雨》的演出照样获得了成功,引起了轰动。这是因为《雷雨》有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有栩栩如

6、生的人物形象,有牵肠挂肚的命运迭宕,有动人心魄的悲剧力量。一句话,有“戏”。《雷雨》是一部头绪繁多、高度浓缩的作品,它所包含的东西太多太多,具有多重意蕴,其中,既有作者的本意,也有观众所理解的意义,也就是作品的客观意义。从思想意义来说,它至少包含四个层面的意义:从家庭层面说,《雷雨》表现了家庭的悲剧、家庭的罪恶;从阶级层面说,《雷雨》表现了阶级的对立,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从社会层面说,《雷雨》表现了社会的冷酷;从人生哲学层面说,《雷雨》表现了宇宙的残忍、人类的命运悲剧和存在悲剧。前两个层面是作品的表层意义、客观意义,后两个层

7、面是作品的深层意义,是作者的主观意向。直到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才对后两个层面进行挖掘,完成了还原阐释,但仍不够系统与完整,特别是教科书中的解释。比起《雷雨》,《日出》的精神内涵要明朗些、现实些,它不像《雷雨》那样神秘莫测。因此,在接受中误解要比《雷雨》少。但它的写作心境与《雷雨》还是一脉相承的。《雷雨》展现了人的命运悲剧,不管是谁。作者精神极其痛苦。但正像曹禺所说,人毕竟是要活着的,并且应该幸福地活着。有了这样的憧憬,也就有了“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这样的台词,透露出若干亮色,这是它与《雷雨》不同的地方。但是黑

8、暗并没有消失,光亮只是一线性的、一闪即逝的,因此,曹禺的心境仍然是十分苦闷的。《日出》的主体思想并不隐晦,因此,一开始就被接受者抓到了,这就是:控诉那个糜烂的社会;批判社会的金钱关系。对《日出》的误解主要体现在对第三幕的看法。导演和批评家几乎一致认为它在结构上有所游离,另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