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健康心理学论文: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取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健康心理学论文: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取向【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历史、核心理念及基本内容,其次分析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积极心理学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取向;最后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操作的措施,主要是,关注学生积极人格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关注学生积极组织系统的建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操作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1、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及产生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思潮。它不同于传统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积极”一词是
2、相对于“消极”一词提出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心理学(二战以后)是消极心理学。关注于人的心理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研究问题的产生、发展,探索预防、矫正的方法,心理学成为“治问题”的“病理式”心理学。如对情感的研究,传统心理学把焦虑、嫉妒等作为研究的中心,致力于帮助人们摆脱各种消极情感。心理学不是研究快乐的学问,而是让人关注“消极”的学问。有意思的是,经过50多年的世界和平发展,人们治疗心理问题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但心理疾病患者却成倍增加,而且越来越低龄化。物质生活获得极大发展,人们生活越来越舒适、自由,但人们主观幸福感越来越低。这成了20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惑。故“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一
3、经提出,就受到广泛的关注。 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人的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健康的程度包括两个方面:积极面的增长和消极面的减少,二者同时存在。过去心理学注重消极心理的去除,但是消极面的减少和去除并不必然引起积极力量的增强。所以积极心理学强调对人的积极力量的关注和培养。二是用积极的方式注解心理现象,即使是心理问题,也可从积极的方面来认识。 2、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从总的方面来看,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人性积极的一面,其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组织系统。 第一是积极情感体验,如高兴、满足、满意、幸福感、快乐
4、、乐观、希望等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致力把人培养成幸福的有意义的人。当前,主观幸福感、快乐和爱成为研究的热点。第二是积极人格,主要研究各种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形成过程。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积极心理学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个体具备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有效途径。第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研究积极的社会大系统(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和积极的小系统(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和家庭等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经验、潜力是在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等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中体现,同时也受其影响
5、。它认为社会组织系统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的来源。积极组织系统指的就是在群体层面上研究造就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及影响因素,它是积极人格产生的必要条件。 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2001年和2002年国家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4年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全国各高校及城市中小学均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心理健康
6、教育开始走上日常化的轨道。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提升了学生的健康水平,增进了学习生活的快乐和希望?笔者以为不尽如人意。从辅导对象来看,心理辅导只服务于一部分学生。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比例很小,很多学生不愿走进辅导室、或者要在不被人发现的情况下前去咨询。反映了两点普遍的大众认识:这些心理辅导主要服务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是一种隐私。从辅导教师来看,基本都受过一定的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培训什么呢,拿现在公认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培训来说: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辨别各种心理异常类型及相应办法。从心理辅导的目标看,预防、及早发现和干预各种心理问题,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各机构的名称看,
7、大都冠以“……咨询中心”的名称。综合以上特点,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仍然是“病理式”的,以预防、治病为主的心理教育。这就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还是教育的对象和实施者,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浮在面上,难于深入和扩展,其实效性和发展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问题的症结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偏离了心理健康的积极心理学取向,而陷入一种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病态心理学取向。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心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