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892856
大小:4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4
《从米点山水的墨戏谈文人画寄兴游心之志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米点山水”的“墨戏”谈文人画“寄兴游心”之志趣李俊内容摘要: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到隋唐、五代达到高潮,“米点山水”的以“墨戏”的创作手法摒弃绘画的一切功利,抒写文人“寄兴游心”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关键词:米点山水米芾“墨戏”“寄兴游心”中国封建社会的绘画存在着阶层之分,在宫廷尚无专门画家之前,从事绘画职业者多为民间工匠,他们虽然创造了如石窟壁画艺术、墓室壁画艺术、民间绘画艺术等多种艺术奇迹,但因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所以名见经传者寥寥无几。王伯敏先生在考察敦煌石窟艺术时,有感于画工的痛苦生活,有诗云:“
2、窟中故壁画,彩色皆夺目。安知一壁画,画工泪千斛。画工累死时,长埋无人哭。闻者默无言,极目依岩阁。”宫廷画工招募于民间,其地位也十分低下,在古代被称为“奴”、“妆鉴匠”等。虽然他们在历史上创造了大量文化遗产,但是由于民间画工迫于生计,宫廷画师受制于君主、官僚,所以他们的艺术追求无形中充斥着一种不自觉的“匠气”和“功利”。从艺术的本体来说,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由于他们的个性没有得到真正“解放”,所以,当文人参与绘画创作时,便以为他们无自由的艺术“境界”的追求,以“低俗”的名义被嗤之以鼻。在我国封建社会,绘画原本是由被称为“奴”的阶层从事的
3、低级职业,那么文人放弃“清高”的地位,参与绘画创作,肯定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魏晋时期的社会动荡,迫使大批文人隐遁林泉,究其原因,盖以“寄情山林”来抚慰创伤的心灵,实际上是深受儒家思想的文人,在“报国”无门后的一种情感转移。有诸多名士对林泉产生感慨:“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王子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蒸笼其上,若云兴霞蔚(顾长康)。”“登山临水,竟日忘归(阮籍)。”“眷恋庐衡,契阔荆巫(宗炳)。”说明“林泉”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自觉”地与文人产生了共鸣。文人的“隐逸”风气开了中国山水画之先河。五代时期
4、的“乱国”在文人阶层中上演了与魏晋同样的一幕,画家以同样的隐遁方式寄情山林,所不同的是画家通过对林泉的描绘,表达对美好河山的眷恋,再一次将山水画艺术推向高峰。虽然两次的文人隐遁,推动了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但是,我们仔细分析,无论是魏晋,还是五代,文人士夫在山水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受时局和深入人心已久的玄理影响,多少带有一定的“被迫”色彩(被迫的隐遁,被迫的适应山林)。由于他们“不自觉”地“亲近”自然,“无意中”发现自然中的“趣灵”。原来“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何不乐也?是山水的“形”引发了人们对“道”的理解,因此后世称为“非画也,
5、真道也”。随之引导他们对自然进行更深层次的体验,王微的“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通过对自然的“望”和“临”,升华了人的“神”和“思”。而宋代的文人参与绘画,给绘画赋予了不同于以往的别样的含义,他们用文人的“眼光”“主动”地审视世界,使绘画变得更加的“纯粹”和“自我”,换句话说,他们创造的是真正的“文人画”。本文从米芾的“米点山水”谈其影响。一、“米点山水”以“自适其志”为主旨,志在抒写胸中之“盘郁”北宋政权“以文治国”的方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并且使文人获得了更多参与政治的机会。士大夫阶层以儒学为本,在北宋比较
6、宽松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呈现的是一种追求积极进取,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治世抱负。当他们参与绘画创作时流露出的便是一种不同于魏晋、五代时文人的带有“被迫”含义的“隐遁”情绪,而是一种积极的、直白的表露胸臆。如果说唐代的王维作为士夫开了文人画的先河,那么苏轼作为古代文人的典范参与绘画,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概念。以“文”为核心,将诗词、书法等诸多方面的广博修养、历史文化和人生境界等方面的深刻领会和了悟融汇于绘画当中,形成了超越前代的绘画理论和见解。先秦时期的“诗言志、歌咏言”,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到宋代演绎为文人则通过绘画来“言情”,从而促成了
7、文人画时代的到来。苏轼的画迹除《枯木怪石图》外,少有流传,但他以绘画传达文人意气的思想确立了文人画在北宋画坛上的地位。而他的文人思想更多的则是在米芾、米友仁所创造的“米点山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米芾出身官僚家庭,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饱读诗书,生在盛世,又有畅通的仕途,但生性怪异,且又玩世不恭。《宋史·米芾传》载:“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育吐清畅,所至人具观之。”《宋史·米芾传》又载:“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其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米芾不畏权势,恶意世俗,表面上给人以狂放散淡,实际上是文人真性情的彻
8、底表露。他有诗云:“好事心灵自不凡,臭秽功名皆一戏。”说明他非真痴,而是对功名世俗的不屑。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可谓是一个绝对“纯粹”的文人。他酷嗜书画,精于鉴赏,勤于临摹前代名作。《宋史•米芾传》载:“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通过临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