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826529
大小:3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4
《一年级新生入学常规第一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年级新生入学常规第一课(参考材料)一、谈话揭题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有两个名字,一个是自己的姓名,另一个就是大家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小学生。跟老师读"我是小学生了"。当小学生高兴吗?当了小学生,说明你们已经长大,能懂得更多的道理,能学到更多的本领,这是光荣的。二、认识校名、年级、班级 谁知道,我们的学校叫什么名字?在什么路上?教师边画边讲年级与班级。说一说: 我是()小学()年级()班的小学生。三、自我介绍 我们这个班有()个小朋友。大家今后要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玩耍,那就得互相认识-下。 1.示范引路。 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名,家住
2、在哪里? 2.同桌互相介绍。 3.介绍爱好。 小朋友都有许多爱好,有的爱唱歌,有的爱跳舞,有的爱画画,有的爱讲故事,还有的爱下棋。谁能把自己的爱好大声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1)连起来作介绍。 现在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姓名、家住在哪里、自己喜欢什么连起来讲给全班小朋友听。讲的时候人要站正,声音要响亮,说话要清楚,用普通话讲。 (2)"开火车"介绍,比比哪列火车开得好。 4.说说当小学生的愿望。四、早上到校问好及读书姿势 1.要问老师好 2.要立刻进教室读书。 3.读书姿势 ① 身体坐直。②头放正。③肩放平。④把书拿起来,眼睛离书本一尺远。五、做
3、操认真勤锻炼 排队快静齐,行进不讲话 升国旗时要立正、敬礼。 1.我们一年级小朋友没有挂红领巾,升国旗的时候要立正,行注目礼,小眼睛一直看着国旗升到旗杆上。 2.练说话:"升国旗的时候,我们要立正敬礼。"(指名说,同桌互说) 3.你听到了什么? 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4.学生练习升国旗时行注目礼(奏国歌) (两人示范,同桌互查,全体练习)六、学习注意事项 课前准备要做好 儿歌 铃声响,进课堂, 课本铅笔放得好, 静等老师来上课, 比比哪个坐得好。5 上课起立 1、上课了要起立向老师问好,回答老师问题也要起立。立要直,而
4、且动作要轻快。 2、练习上课铃响:学生起立,师生问好,坐下的动作。 上课要求 1)遵守课堂纪律,不随便说话,走动,有问题举手发言。 2)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发言时声音要洪亮。 儿歌 铃声响,进课堂。小小脚,并并拢。小小手,自然放。 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认真听,勤动脑,多提问。 用眼睛 眼睛眼睛很重要,学好本领少不了。 老师讲课看老师,同学发言看同学。 看图看书要仔细,边看边想动脑筋。 认认真真学本领,学会用眼顶要紧 用耳朵 老师讲课用心听,同学回答仔细听。 边听边想动脑筋,认认真真学本领。 上课专心听发言先举手 ①讨论:我
5、们会用眼睛也会用耳朵,上课想发言应怎么做? 归纳:要想发言先举手,得到老师同意后,起立站正大声讲。没有请到,就放下手,认真听别人讲。这是对老师、同学尊重和有礼貌的表现。 ②示范举手。 小朋友写字、翻书用右手,举手应该用左手。左手臂肘抵课桌,左手举起,五指并拢,手放下时不发出声响。 ③举手姿势训练,教师巡视,纠正动作。 ④小试验明理。 教师请坐在前排、发言比较轻的学生讲一句话,请后排同学讲讲是否听清楚。 得出结论:上课时老师请你发言,就应当迅速起立,大声回答声音一定要响亮。 出示儿歌,请学生跟老师念: 声音要响亮,态度要大方。 一句一句讲,要
6、讲普通话。 课后要求: 1)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2)对当天学习的内容及时进行复习,不懂就问。 3)对即将学习的新内容进行预习。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习,不仅要读书,还要写字。写字姿势很重要,姿势不正确,字就写不好,时间长了,视力就会变差,身体也会长不好。 写字姿势 ①人坐正,身体坐直。 ②把书本放平。 ③拿起笔(握笔)手离笔尖一寸。 "一寸"是多少呢?"一寸"相当于老师两个手指并拢时的宽度。对同学们来说,差不多三个指头并拢那么宽。(试量一下)5 握笔时,把拇指和食指放在离笔尖一寸的位置上,中指抵在下面,笔杆靠在虎
7、口的位置(教师演示)。另外,无名指和小指钩起来,垫在中指下面。(重复两次) ④眼离书本一尺。 把文具盒竖起来,放在书本与眼睛之间量一量就可以了。 ⑤胸离桌边一拳。 握紧左拳,拳心向下,放在桌边和前胸的中间。 师生一起边说边做。学生训练,教师巡视,一一纠正,并请姿势较好的学生上讲台示范。 出示儿歌,教师领读: 写字姿势要端正,身体坐正书放平, 一寸一尺和一拳,写字认真要工整。七、课间安全牢记心 儿歌 下课铃响两件事 一要做好课前事 二要立即上厕所 时间足够不用跑 游戏玩耍不走远 团结友爱守秩序 课间安全牢记心 铃声一响进教室八、
8、放学排队盛泽镇中心小学一年级新生常规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