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749799
大小:24.4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4
《比喻说理与类比推理的不同艺术特点——《劝学》论证方法辨正.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引言《劝学》是《荀子》首篇,又名《劝学篇》。其从儒家道德修养论的立场系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最终所达境界等问题。虽然文中所谈学习与儒家要求的君子道德修养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其中提出的一些主张,如学无止境、锲而不舍、用心专一、虚心求教等,在各个领域均有普遍借鉴意义。不仅有助于个体道德建设、彰显生命价值,更对塑造“君子”型人才,提升社会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文中使用大量喻证,生动形象地说明道理。但是郑光复认为《劝学》的论证特点是类比而非比喻。他认为《劝学》属于议论文体裁,因而文中所用为类比推理方式,而
2、不是喻证。看似有道理,实际上却混淆了喻证说理与类比推理的区别。本文拟就此对喻证法与类比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修辞与逻辑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领略《劝学》的艺术魅力。目前学界虽有针对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关系的研究,但几乎都从逻辑学角度进行论述,很少涉及修辞学和逻辑学之间的对比分析研究,而针对《劝学》中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的争议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鉴于此,澄清比喻论证和类比推理的关系,对修辞学和逻辑学研究都将大有裨益。二、喻证法与类比的界定比喻属于修辞学范畴,类比属于逻辑学范畴。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常因语言而异;逻辑是抽象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人类共同的。修辞
3、运用离不开思维活动,但不一定符合逻辑规律,可以只表达形象思维、感性认识;逻辑思维虽然也离不开语言运用,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依赖抽象思维、理性认识,主要运用消极修辞手段表达,一般不用积极修辞手段。对二者的混淆会产生两个后果:或者认为逻辑不可靠,或者认为修辞等同于推理。喻证法即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多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喻巧而理至”。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到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古今中外均喜用喻证法证明观点或解释晦涩的术语,因其清晰易懂,生动形象。目前,逻辑学和
4、写作学论著均把“比喻论证”列为论证方法之一,公认议论文体中也可以使用比喻辞格。各地中高考多次考查比喻论证,如哈尔滨2013年中考语文,提问“谦和,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谦和,似一篇清丽的婉约文章”是哪种论证方法。上海、内蒙古、河南、安徽、浙江、四川、福建等省市均有此类考查内容。可见喻证法不仅使用广泛,而且成为中学语文要求掌握的内容。类比推理,是一种前提与结论具有或然性联系的推理,也称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若干属性上相似从而推出其在其他属性上也相似的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导事理的逻辑手段。喻证与类比的构成很相似,都具有比与被比的两
5、个事物,这两个事物必须有类似之处,并且要求比较双方相似处越多越好。但二者的区别也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比喻通过形似描摹说明,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影响语言传播的效果,属于修辞学范畴;类比通过内在联系寻求共性,是一种逻辑思维方式,影响认识事物的推断,属于逻辑学范畴。第二,从内容看,比喻有本体、喻体,通过相似点(形似)联系在一起,喻证法注重的是相似性;而类比有被类比事物和类比事物,通过逻辑关系(质同)联系在一起,注重比较双方的相关相连,质的同一。第三,是否有本体和喻体出现是喻证与类比的根本差异。从形式结构看,喻证可出现本体、喻体和表示
6、相似关系的喻词,也可只出现本体、喻体或只出现喻体。类比的类比事物和被类比事物都要出现,表示判断推理的词可不出现。推理形式是:已知:甲具有a、b、c、d属性(例如,已知甲具有:a人类;b健康;c吸食毒品;d成瘾)已知:乙具有a、b、c属性(已知乙具有:a、b、c同甲)推知:乙也可以具有d属性(结论:乙的d也同甲)从括号中替换的事例看,具有相同属性的甲乙两个事物会有相同表现。乙事物的表现是未知的,由甲事物推理出来。有的虽然未经证明,但具备上述条件要求也是可信的。如张三和李四身体条件相同,张三吸食一定量毒品会成瘾,李四不用试也可推出相同结论。人们根
7、据地球有生命存在,推出其他与地球属性相同的类地行星上也会有生命乃至智慧生命存在,从理论上说是符合逻辑的、可信的。但属性不同则不能如此类比。第四,喻证说理易明,类比推理可信。喻证的本体喻体是两类不同事物,力求形象、生动,对语境依赖程度较高;而类比无须形象、不求生动,要求类比与被类比的是两个同类事物,具有相同属性,从而推出未知事理。《邹忌讽齐王纳谏》由一个人的“受蔽”推出同类的另一个人也同样会“受蔽”,从而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另如,皖南事变后郭沫若(时任文委主任委员)在反驳被要求加入国民党的理论时,用“相信佛教的不一定做和尚、做和尚的不一定
8、信佛教”类推出“信三民主义不一定加入国民党,重在实际行动”的结论。这都是人跟人比。同样的人,做事、思考也具有相同性,此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喻证说理相比,类比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