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695531
大小:3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3
《冯俊亮论文---浅析《赤壁赋》构思的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赤壁赋》的构思艺术冯俊亮前些日子我校进行了学科知识竞赛,写了一篇话题作文“感悟自然”,有的学生重在写景,有的学生重在记游,把“感悟”二字丢在一边不管。要么泛泛写写自己的感受,要么淡淡抒抒自己的感情,很少进行深入的思考,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普遍存在选材不够散漫、构思一般、立意肤浅的问题。最近我们学习了《赤壁赋》一文,此文在选材、结构、立意方面均很有特色,于是,就想到拿它来指导学生写作,效果一定不错。现就从选材、结构、立意三方面谈谈《赤壁赋》的构思艺术。《赤壁赋》实质是一篇山水游记类散文,但又不同于一般游记类散文,不只是记叙描写自己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描写美好山水的笔墨很少,抒写个人的
2、感悟和说理的成分很多,作者实际上借记游抒怀言理。那么要抒怀言理怎么选材呢?先从选材方面谈谈作者的构思艺术。作者游赤壁,可写的东西很多,但作者只选取了“清风”、“江水”、“明月”等景物,只选取了“饮酒”、“诵诗”、“吹箫”等活动,作者选材非常精要,而且全文也基本上围绕这些景物抒怀言理。第一段作者描写较多,“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但比起其他游记类散文描写甚少,作者营造了幽静空灵的秋江夜月图,抒发了“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超脱尘世的感受。而“饮酒”、“诵诗”、“吹箫”,一为抒发“乐”之情怀,一为抒写“悲”由来。这些都是精心选择。第三段吾今追昔,也
3、是由明月引起,写曹操不可一世的英雄气概,也与江水赋诗分不开,抒发人生无常与短促,也紧扣长江与明月,也提到悲风与箫声。第四段作者用江水与明月作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说明人生的意义。最后“洗盏更酌”、“杯盘狼藉”也扣住一个“酒”字写快乐。总之从全文来看,作者选材非常精要,而且贯穿始终。作者选材非常精心,结构也非常严谨。首先,本文首尾具有一般记游文的特点,比如开头记叙时间、地点、节令及游人,结尾记叙游的结果。记游遵循常规,易让人接受。其次,作者在构思上非常缜密,如第一段,写景——活动——写景——活动——感受。清风静江,自然要饮酒诵诗,因为是朗月,自然要诵明月之诗,明月之诗又有窈窕之章,自然要想到美人
4、,为下文望美人埋下伏笔。月光朗照,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如此朦胧空灵的境界,诗人率性而为,潇洒自如,飘飘欲仙之感油然而生。游兴大增,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只有乐甚才可即兴创作,“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前面的窈窕之章是单纯的情歌,后面借“美人”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作者多么渴望遇到圣君贤臣。3又如第二段开头承上启下,询问原因。作者由明月想到曹操《短歌行》,因为曹诗中有明月之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联想自然,加之又是赤壁之地,作者不由抚今追昔,拿曹操与自己对比,曹操一世枭雄而今不在,何况自己是打渔砍柴之人,英雄逃脱不了无常的命运,何况常人。作者不由生出人生无常的感慨
5、。接着作者又拿自己与长江日月相比,感慨人生之短促,世事之无常。最后理想与现实作比,想到自己年轻时的理想,再看看自己目前的处境,不免悲从中来。这一段主要用了对比手法进行构思,三组对比,衔接自然,与时、地、景紧密相连,构思非常缜密。再如第三段,诗人针对“客人”悲观的情调,以主人身份安慰“客人”,采用自问自答的设问方式进行构思行文,从不变与变的角度抒发达观的胸怀。又从“物各有主”,抒发活在当下、享受自然的情怀。这一段主要从不变的角度,阐释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好地借助明月与江水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篇赋,在结构上采用了赋结构上常用的主客问答的形式,全文过渡自然,结构严谨。情感跌宕起伏,由乐而悲
6、而乐,波澜起伏,环环相扣,皆与此地此景有关。这篇赋前后呼应,只要细细研读,就会发现,全文主要用秋风、明月、江水、烈酒几个事物贯穿全文,前后照应,由自然景物,联想到古人古事古诗,巧妙地将自己或喜或悲的情感融入其中,就拿明月与饮酒来说,初到游地,兴致很高,“举酒属客”,其乐融融,飘飘欲仙。“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歌得是有关“明月”之歌,触景伤怀,想到朝廷,想到圣君,想到自己现状,悲从中来。“明月”又让他想到曹操,想到天地宇宙,诗人想“抱明月而终”,越想越悲伤。真是乐极生悲,悲不自胜,不免自怜起来。否极泰来,诗人又觉太过悲观,于是又借明月自我安慰,从明月不变的角度看待人生,又变得豁达起来,悲极生乐
7、。从人生低谷走了出来,借的是当晚的明月。最后一醉方休,一切不快皆抛在脑后。又是烈酒使他走进快乐的世界。作者巧妙地将酒与月贯穿全文,成了一条细丝线把全文紧紧得联系在一起。《赤壁赋》除了选材精当,构思缜密外,在立意方面也独具特色,本文写景、抒情、说理三者融汇统一,借用自然界的“清风”、“明月”、“江水等景物,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揭示了万物皆有变与不变的哲理,文笔自然清新,既有哲理意味,又有情趣之美。苏轼因“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