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释例》之学习心得

《校勘学释例》之学习心得

ID:12917879

大小:3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9

《校勘学释例》之学习心得_第1页
《校勘学释例》之学习心得_第2页
《校勘学释例》之学习心得_第3页
资源描述:

《《校勘学释例》之学习心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校勘学释例》之学习心得《校勘学释例》原称《元典章校补释例》,明以来,《元典章》有多种传抄本。1908年,北京法律学堂刊行由沈家本作跋的刻本,世称沈刻本。《校勘学释例》的序中说道“余以元本及诸本校补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二千余条……利用此以为校勘学之资,可于此得一代语言特例。”陈垣先生1959年版最后一页的重印后记中说道“一本好书而又重要又错误多的书,莫如沈刻元典章……沈刻元典章不然,写刻极精,校对极差,错漏极多,最合适为校勘学的反面教材”,可见这本书的典型性以及对于初学校勘学的学生的重要性。《校勘学释例》共六卷,前五卷为讹误的类型做释例说明,释例囊括五大类、四十二小类,卷一所讲

2、为行款误例的十一类,卷二所讲为通常字句误例十一类,卷三卷四卷五分别讲元代用语、用句、名物共二十类。第六卷总结出校法四例和沈刻本校正或误校,校法四例是校勘学最重要的原则,也是本书的重点所在。本人从书中学到以下四点:一、根据书中这六卷内容,我从中学习到从事校勘的学者至少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首先,应是对古文校勘的存真性和客观性的尊重,并由严谨的治学态度,校勘者不应根据自己的理解而毫无根据的妄改底本,不应字体残阙就迳行删去等,校书的目的是恢复原书本来面目,而不是替前人改文章。其次,对古文应具有一定的素养,对文字音韵训诂知识的掌握,汉字历经各个朝代的变化需要有所研究,能够对行款之间的可疑

3、之处和句意不通时提出问题,例如能够发现形近声近之字的误处。第三,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很多,其朝代记载史料或多或少会有民族方言和用字习惯,校勘者同时也应具备对少数民族文字、语言用法的知识,如《校勘学释例》中,一四九页,理校法条目下的释例:“兵三十四官人每根底要肚及”,陈垣先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理校出“肚及”当作“肚皮”,读的时候本人很不理解元典章中怎么会出现“肚皮”二字,且对这条释例很不理解,然后查到,原来“肚皮”在蒙古语中的含义是为“贿赂”,叹陈垣先生之渊博。第四,校勘者须读通诸子、经传等经典。如《校勘学释例》中,一四七页,他校法条目下,“户九十二五月二月以钩筏压下枝元作‘正

4、月二日’”后面说道“此引齐民要术卷五语也,可以齐民要术证之”,在需要用到他校法时,援庵先生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判断出这句是引用了《齐民要术》,可见其对师叔的熟读程度。此外,校勘者必须具备史学基本常识、目录学、金石学知识等等。二、根据《校勘学释例》中的解释,若要做到校正的精准详尽,需按讹误的类型将四个方法同时应用于需要校勘的书,按次序并逐层深入校正,四个方法不是单独应用的。首先,使用对校法,陈垣先生云“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可见对校法“最简便,最稳当,纯属机械法”的存真性,“校异同,不较是非”。其次,“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最宜用本校法,同一本书在内容或者文句上会

5、有联系,比如字句之间,上下文意,前后页前后卷都会有特定的联系,所以“不必尽据异本也”。其三,使用他校法,《校勘学释例》中释例:证明“纳失失”“纳尖尖”之是非,因为沈刻与元刻记载相同,不能用对校法,所以必须找到元典章以外的书来,因此找到元史卷,查其祭祀志国俗旧礼条,查到“纳失失”无误,而“纳尖尖”是错误的,证明沈刻与元刻都记载错误。最后,使用理校法,“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是从之时则需用此法。”陈垣先生对此法的评价是“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书中举钱大昕先生校书为例,钱大昕校《后汉书·郭太传》“太始至南州”一段为例,原是从词句上产生怀疑,后见宋本和明嘉靖福建本,证实

6、确实是将章怀注引谢承《后汉书》的小注错成正文。三、下面来谈一下对四个方法应用的认识:首先,陈垣先生从两个方面举例来说明对校的功用。一是“有非对校不知其误者,以其文义表面上无误可疑也”,就是说只从书的本身,看不出错误,但用他本对校,错误就暴露出来了,如沈刻本“元关本钱二十定”似没有错误,但元刻本作“二千定”,是形近而误;二是“有知其误,非对校无以知为何误者”,是说只从书的本身,虽能看出错误,但不知是什么错,只有通过对校,才能找出致误的原因。书中举例:沈刻本“每月五十五日”,显然有误,但误在哪里,却说不上。用元刻本对校,作“每五月十五日”,是上下字关联而倒。其次,“至于字句之间,则徇览

7、上下文义,近而数叶,远而数卷,属词比事,牴牾自见,不必尽据异本也。”就是用同书前后互证,找出其中思想内容上、语气文句上、文词字句上的差异,从而发现并改正错误。在他本缺乏时此法起至关作用。第三,他校法将他人之书分作前人之书、后人之书、同时之书。古书常有相互转引,如类书、诗文选本、前人旧注等,虽不是同书,但这些相关文字可以用作校勘材料。但“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丁国钧之《晋书校文》、岑建功之《旧唐书校勘记》,皆此法也。”最后,没有古本或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