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783075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9
《超长无缝混凝土结构施工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超长无缝混凝土结构施工方法2010-4-27 1、前言 网易在超长、超宽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一般每30~40设一道后浇带,等40~50天后再后浇膨胀混凝土,这种常规后浇带施工,工序繁多,时间跨度长,施工成本高,而且难以保证整体质量,给建筑装饰也带来隐患。我们在工程施工实践中,利用UEA混凝土补偿收缩的原理,采用膨胀加强带替代后浇带,实现了超长钢筋混凝土的无逢施工,为同类的工程施工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基本原理 UEA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膨胀作用,在钢筋和邻位约束下,钢筋受拉,而混凝土受压,当钢筋拉应力与混凝
2、土压应力平衡时, 则:Ac·σc=As·Es·ε2 设:μ=As/Ac, 则σc=μ·Es·ε2……(1) 式中σc—混凝土预压应力(Mpa),As—钢筋截面积,μ—配筋率(%),Ac—混凝土截面积,Es—钢筋弹性模量(Mpa),ε2—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 由(1)式可见,σc与ε2成正比例关系,而限制膨胀率ε2随UEA的掺量增加而增加,所以,通过调整UEA的掺量,可使混凝土获得0.2~0.7MPa的预压应力,根据水平法向力σx分布曲线,设想在应力大的地方施加较大的膨胀应力σc,而在两侧施加较小的膨胀应力,
3、全面地补偿结构的收缩应力,控制有序裂缝的出现。 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长大化和复杂化,取消后浇带的超长缝混凝土结构施工必须根据结构特点灵活运用,沉降缝不能取消,具有沉降性质的后浇带也不能取消。UEA加强带的性质是以较大膨胀应力补偿温差收缩应力集中的地方,所以,它可以取消后浇带。加强带的间距可控制在40~60m,一般可连续浇注100~200m超长结构。 3、工程实例 某工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筏板基础,底下一层,地上十二层,主楼长为122.8m,最宽为21m,筏板厚度为1.5m,楼板厚度为250㎜、120㎜,地下室墙体厚度
4、为350㎜,砼强度等级为C40-55. 工程主楼层数为十二层,裙楼层数为四层,主裙楼之间由于层数差别较大,后浇带既起沉降作用,又起伸缩作用,故不可用膨胀加强带来代替,因而主裙楼之间仍存在后浇带,而主楼全长层数无变化,若设置后浇带仅是起到收缩作用。采用UEA补偿性混凝土来代替伸缩缝,实现无缝施工,在地下室筏板、墙体、主楼各楼层按60m左右设置一道2m宽限的膨胀带加强带(共二道),以控制混凝土温度、收缩裂缝。 3.1混凝土试配 膨胀混凝土的试配,重点解决超长无缝混凝土施工中UEA掺量控制和降低混凝土水化热。 经多次试验
5、,UEA替代水泥量在10~12%范围内,对混凝土强度不影响,同时利用收缩膨胀测定仪测定,其膨胀率ε2=2-×10-4,在钢筋率μ=0.2-.8%时,可在结构中建立0.2-.7Mpa的预压应力,这一预压应力可补偿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温差和干缩的拉应力。 由(1)式可见,σc与ε2成正比例关系,而限制膨胀率ε2随UEA的掺量增加而增加,所以,我们通过调整UEA的掺量,可以使混凝土获得不同的预压应力。 根据以上条件和设计要求,我们确定普通部位膨胀混凝土掺10-2%UEA;膨胀加强带部位混凝土掺量14-5%UEA。 UEA
6、混凝土试配结果 砼标号及抗渗等级UEA/B强度(Mpa)膨胀率 (10-4) C40P8 12% 44.12.3 C45P8 14.6% 47.62.9 C50P8 11% 55.13.4 C55P8 14.8% 56.43.9 因此,混凝土配合比可以满足实际、施工要求。 3.2筏板膨胀加强带施工 3.2.1混凝土浇筑方向。首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商品混凝土供应能力,浇筑能力,确定筏板混凝土浇筑
7、方向。施工时浇筑采用斜向推进、分层连续浇筑方法,膨胀加强带外掺12%UEA的C40、P8小膨胀混凝土,浇筑到加强带时,掺15%UEA的C45、P8大膨胀混凝土,到另一侧时,又改为浇筑掺12%UEA的C40、P8小膨胀混凝土。 3.2.2确定膨胀加强带的设置。膨胀加强带宽为2m,两侧架快易收口网,为防止混凝土压破快易收口网,在上下层主筋之间点焊Φ20@300的双向钢筋加强网 3.2.3膨胀加强带处的浇筑方向。4台混凝土泵分两组对向进行,浇筑整个过程中,每组中应保证1台泵退泵连续浇筑超长无缝筏板混凝土,另外1台则机动配合塔
8、吊吊斗进行膨胀加强带和墙体混凝土浇筑。 3.2.4主要技术措施 ①混凝土浇筑时,注意严防其它部位混凝土进入膨胀后浇带内,以免影响设计效果。浇筑混凝土前的润管砂浆必须弃置,拆管排除故障或其它原因造成的废弃混凝土严禁进入工作面。严禁混凝土散落在尚未浇筑的部位。以免形成潜在的冷缝或薄弱点。对作业面散落的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