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高一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ID:1250267

大小:6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1-09

高一年级语文月考试卷_第1页
高一年级语文月考试卷_第2页
高一年级语文月考试卷_第3页
高一年级语文月考试卷_第4页
高一年级语文月考试卷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语文月考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一年级语文月考试卷考时:150分钟分值:150分第I卷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题3分,共18分)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一椽yuán   于嗟鸠兮xū靡室劳矣mǐ匪我愆期yǎnB.公姥mǔ伶俜pīng摧藏zàng吐哺bǔC.朝谇suì谣诼zhuó岌岌jí遗施yíD.房檩lǐn袅娜nà          蓊蓊郁郁wěng窈窕yáotiá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夙兴夜寐杂揉耳懦目染 终老不复取B.靡使归聘嗑死伫立揠苗助长C.苏子愀然庐冢槃石凭虚御风D.深思慎取鸷鸟自缢流觞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

2、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 .在朝鲜看来,拥有核技术是其不卑不亢的权利,因为这关乎朝鲜的民族自尊心,是其实现强国梦想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B.把现在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做深入的研究,这种大业,就是孔子、亚里斯多德复出,恐怕也要敬谢不敏。C.孩子刚进入高中读书,家长们就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的安排,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真是无所不至。D.面对实力强大的西班牙队,巴拉圭队则显得相形见绌,孱弱的进攻能力、并不出众的个人技术以及糟糕的防守使球队处于下风。4.下列各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截至目前,全市累计4

3、次摇号配租公租房共8.2万户,加上工业园区和远郊区县分配数量,直接惠及民众近30余万人。B.《杨门女将》、《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一部部贺岁大片,影迷们直呼过瘾,感觉今年年末的文化生活较往年更为丰富。C.普通人与成功者的区别很多,但是,成功者的诸多品质中,有一点是普通人肯定望尘莫及的,那是一种前瞻性的超前眼光。D.对于在我国应用的风电设备,设计者们充分考虑了风沙、低温、干旱等特殊气候条件,并按20年的设备运行寿命进行设计。5.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历的每月初一叫朔,月末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B.《

4、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风的开创者,“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上阿”是陶渊明《挽歌》中的诗句。C.屈原,春秋时期楚国人,杰出政治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诗305首。原称《诗》或《诗三百》。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渺渺兮予怀(心中的情思)不绝如缕(细布、细纱)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顺流而下)阿母大悲摧(催促)C.正襟危坐(形容词作动词,整理)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5、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D.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名词,一种乐器)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

6、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

7、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

8、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