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447306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7
《人才工作社会化刍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人才工作社会化刍议 中共信宜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詹玉群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四个多样化”,不仅拓宽了人才工作的领域,丰富了人才工作的内容,也对组织人事部门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新的手段做好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构建人才工作社会化运作机制是适应社会变革,发挥组织人事部门自身优势,整合社会力量,做好人才工作的效途径。 一、人才工作社会化是落实科学人才观的内在体现 科学的人才观,就是对于什么是人才、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如何用好人才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认识。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
2、议上谈科学人才观时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这是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及其作用的紧密联系来加以阐述的,并由此构成了科学人才观最主要的内容。科学人才观的内涵包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能成才,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科学人才观突破了以往狭隘的人才观念和人才评价尺度,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标准和社会承认、业内认可衡量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可见,科学人才观充分体现了人才的社会属性,而人才的社会属性就决定了人才工
3、作社会化。所以说人才工作社会化是落实科学人才观的内在体现。只有全面落实科学人才观,加强对人才及其成长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形成社会人才社会共同参与开发格局,才能发现更多人才,才能培养更多人才,才能聚集更多人才为建设社会服务,才能调动更多人才的积极性来做好人才工作,人才工作才有活力。 二、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要求推进人才工作社会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最近李源潮同志提出党管人才主要是“抓战略思想的研究、抓总体规划的制定、抓重要政策的统筹、抓
4、创新工程的策划、抓重点人才的培养、抓典型案例的宣传”。可见,无论是“四管”,还是“六抓”,都为党委及其组织部门抓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工作着力点,也讲明了党管人才不是党包办人才方面的一切工作,而是把握好人才工作的方向,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广泛调动党内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重视人才工作,支持人才工作,做好人才工作。推进人才工作社会化,并不是说让人才工作放任自流,而是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才开发工作,形成社会人才社会共同开
5、发的格局,走出传统的党委、政府包办代替的封闭状态;把人才工作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去谋划,用社会化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促使党委、政府人才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知、认同,形成有利于人才开发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文化;进一步拓宽人才工作覆盖面,将党委、政府的人才政策、工作措施延伸到社会各个群体,提高他们建设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按市场需求原则,通过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就要构建社会化人才工作机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尤其是积极引导工青妇、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广泛
6、参与人才工作,注意发挥好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方面的主体作用。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社会化人才工作新机制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化人才工作新机制,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一)以整合社会力量为目标,建立统分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
7、抓总,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积极发挥工、青、妇、科协、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的人才优势、组织网络优势和职能优势,使各类群团的基层组织成为人才开发的重要阵地。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发挥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在培养聚集人才中的突出作用,通过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搭建发挥人才作用的广阔舞台。同时以各类组织活动为载体,让全社会都来参与、支持人才工作。 (二)以构建学习型社会为主线,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离不开学习,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
8、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由于多元化社会需要多样化人才,多样化人才学习需要建立多元化培养机制。一是实现人才培养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支持社会办学,形成多种办学体制的人才培养格局。二是培养模式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手段,以需求为导向,整合社会教育培训资源,正确运用自主性开发、培养性开发、使用性开发和政策性开发等多种办法,实现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