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941568
大小:127.00 KB
页数:57页
时间:2018-07-15
《案由关于加强我市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提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案由:关于加强我市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提案提案人:致公党宣城市总支发布日期:2014-1-5内容:在全球经济速度放缓的大背景下,很多中小企业面对我国经济转型加速的压力,已在不同层面引起反应,中小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微薄,生存、发展的考验越来越严峻,产业转型升级也变得越来越迫切。因此,进一步加快产学研合作,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成为企业和政府应对当前形势的重要举措及其使命。现将有关加强我市产学研合作工作建议如下:一、 我市近年来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情况-57-近年来,我市一方面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来鼓励产学研合作,如对企业引进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实现产业化的给予10-30
2、%的专项补助;对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给予20万元(国家级50万元)的资助;对企业引进产业发展急需高端人才进行奖励,对企业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创新服务平台的给予20-30%的补助等。目前全市90%的高新技术和民营科技企业都与一所甚至多所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联合实施了300多项科技项目,共建各类企业实验室、研发中心(所)、产业基地60多家。一个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合作新格局正在形成,各类产业发展急需科技人才通过产学研合作活动源源不断输送到企业。另一方面我市积极把握合工大宣城校区成立的机遇,开展了一系
3、列与合肥工业大学的产学研战略合作活动。合肥工业大学的各相关专业专家深入宣城企业开展产学研调研对接活动,积极组建校区科研团队、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我市企业联合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进步奖,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通过各类产学研合作,不断完成我市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市建有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重点实验室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3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个,创新型园区1个,省级创新型企业17家,高企126家,民营科技型企业达到217家、省级监测中心6家,省级专家大院6家。二、我市产学研
4、合作存在的问题1、产学研合作相关数据不清。表现在校企合作数、合作项目数、联合开发数、委托开发数、完成研发项目数、投入研发经费数,产学研合作形成的成果数,专利数、带来的销售收入和利税等数据都无法得到准确数据。2、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57-目前我市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基本限于解决企业某个具体的技术难题,合作的方式一般限于委托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只有少数企业与合作院校共建了研发机构,并将产学研合作成果申报了专利,形成了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由此可见,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深层次合作关系方面很少,这就使我市在利用高校、科研院所长期形成的技术、人才优势方面有较大欠缺,产学研合
5、作对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市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最大瓶颈。在已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中,有部分企业反映了产学研合作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从产学研合作的资金来源看,有80%是自有资金,15%是银行贷款,5%来自政府专项资金的资助;产学研合作项目资金仅占研究开发经费的15.2%;70%以上的企业反映产学研项目前期企业投入资金大、融资成本高、承担风险大,产学研合作工作难以充分开展,要求政府制定有效的政策帮助企业融资或提供资助。4、企业和高等院校之间信息不畅通、合作不能合力合拍。一方面调查中部分企业反映了不知道如何获取信息、如何与高校
6、取得联系的问题,要求政府提供特定合作平台,提供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在已开展合作的企业中接近半数的企业反映在合作的过程中高等院校与企业对课题进度所遵循的标准不一样,许多时候不能达成一致,难以保证企业所需成果的及时性,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与地方企业的对接尚未发挥真正的效益。希望政府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与具有实力的院校沟通,协调课题的整体进度。三、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措施、对策、建议1、提高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对于产学研合作与发展是一个新的契机,实现产学研合作不能采取一种机会主义的态度:危机时刻,大家“抱团取暖”-57-;进入佳境,大家分
7、道扬镳。要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正确解读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首先要明确产学研合作,实际上是指一个包括所有可能影响研发系统构成、运行,以及制约实现其创新目标的相关因素。因而,在经济转型期,产、学、研、资、介及供应商等产学研各方必须在政策、制度、管理、文化等“环境影响者”的作用下由“抱团取暖”转向“抱团合作”,才能实现相辅相成、利益共享、共渡难关。2、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引导企业根据市场导向、发展趋势和生产实际,凝练提出技术需求;鼓励企业多渠道、多层次整合创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