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239573
大小:69.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0
《小说、战争与历史 ——有关“抗日小说”中的个人、家族与民族国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说、战争与历史——有关“抗日小说”中的个人、家族与民族国家论文..引言上个世纪的中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华民族被迫中断了寻求自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被迫卷入另一种现代性的历史旋涡之中,那就是民族的自由、独立与解放。①这场战争构成了整个中华民族充满了悲情的历史记忆。正是这种集体的历史记忆,推动着中国文学对这场战争反复无尽地叙述。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中国文学至今没有停止过对这场战争的思考和书写。②以抗日战争为题材和背景的“抗日小说”是其中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部分。“抗日小说”不仅为我们提
2、供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也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一个自我认同的基础。因此,“抗日小说”作为历史叙事和自我想象的方式,它为20世纪中国试图寻找、建构和获取的正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本质和新的民族性。在“抗日小说”丰富的想象和多元的叙述中..,也展现着不同的个人命运、家族记忆和民族国家想象。基于此,本文要讨论的正是1930年代以来直至1990年代“抗日小说”基本的发展脉络、存在样态、文学故事,及其所揭示的复杂的历史图景和丰富的内涵。本文所谓“抗日小说”不仅指那些以抗日战争为主题、题材的小说,还包括以抗日战争为主要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的小说。惟其如此,我们
3、才能更充分地理解抗日战争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表现以及此类小说对战争、人和历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本文以年代顺序为线索,对“抗日小说”进行总体的概述和分析。1930年代至1940年代:小说、战争与历史的共时性这一时期的“抗日小说”主要涵盖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9年建国前夕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小说作品。在这个阶段,“抗日小说”的叙述和抗日战争是处于同一历史时空之中的。小说与战争之间存在着特有的共时性;小说叙述的指涉与战争和历史之间具有直接性。总体上讲,这一时期的“抗日小说”的主要特点在于其突出的现实性和历史真实性。大约以1937年抗
4、日战争全面爆发和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为界,这一时期的“抗日小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东北“流亡作家”群的创作为主;后一阶段又可以“国统区”、“沦陷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主形成了“抗日小说”三个不同的写作空间。一、东北“流亡作家”群的“抗日小说”以萧军、萧红、舒群、李辉英、端木蕻良、罗烽、白朗等为代表的东北“流亡作家”群,他们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时期就已经开始创作,而且他们的创作也贯穿于整个抗战时期。他们主要以故土东北大地为题材领域,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现实生活。以民族解放、爱国主义为基本主题,以
5、英雄主义为基本的精神格调,他们集体书写了一部充满悲怆的宏伟史诗。其时“抗日小说”主要的代表作品有李辉英《最后一课》、《万宝山》、《松花江上》、马加《登基前后》(后改名为《寒夜火种》)、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萧军《八月的乡村》、《羊》、《江上》、《第三代》、萧红《生死场》、《牛车上》、《呼兰河传》、罗烽《呼兰河边》、《归来》、端木蕻良《乡愁》、《大地的海》、《科尔沁旗草原》、《浑河的急流》、白朗《沦陷前后》、《生与死》、骆宾基《边陲线上》、《动战场的别动队》等。《万宝山》是一部纪实性较强的“抗日小说”,也是1930年代表现东北抗日斗争的
6、较早的作品。这部作品以日本侵略军制造长春万宝山为题材,初步涉及抗日爱国的时代主题。《没有祖国的孩子》讲述的是一个朝鲜儿童在中苏边境一个小学校里的经历和感受,体现出一种对家国的朦胧意识。《登基前后》则表现了东北人民在伪“满洲国”皇帝登基前后的灾难生活,在“寒夜”之中寻找着那些许“火种”的渴望。《浑河的急流》则直接表达了“刀劈小日本”的激越的民族情绪和抗争精神。这些“抗日小说”都直接切入东北的抗日斗争,展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状态下人民的困苦生活和精神渴求。在东北“流亡作家”群的“抗日小说”中,最富代表性的是《八月的乡村》、《生死场》和《科尔沁
7、旗草原》等。《八月的乡村》具体描写了东北一支抗日游击队在战争与血火中艰难的成长历程。小说塑造了几个来自不同家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在家国危亡时刻,拯救民族于水火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主义情怀。在小说中,这支革命队伍是一个“大家庭”,之中有“扛活出身的农民”、“旧军队的士兵”、“像萧明那样文质彬彬的书生”,也有“来自异国的朝鲜姑娘安娜”。作为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在内容上也包含着一定的丰富性,有战争、爱情、日常生活,也有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但这些场景和关系被放置在一个民族国家成长的过程中来叙述,便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意义。抗战的现实
8、为人们组织了一种对新的民族和国家的想象。个人、家庭与民族国家因此而建立了一种更深刻意义上的关联。《生死场》则没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贯穿始终的人物,而是由种种不同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场景构成。小说描述了东北贫苦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