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114400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0
《患淋巴瘤如何能长期存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患淋巴瘤如何能长期存活央视播音员罗京的去世,引起人们对淋巴瘤的极大关注。此前,演员李钰、歌手阿桑也因淋巴瘤离开我们。香港的霍英东患淋巴瘤以后,却又存活了23年。淋巴瘤并非只钟情于名人,据统计,全世界每9分钟就有1名淋巴瘤新发病例。它已跻身我国恶性肿瘤前十名,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里排名第二。那么,淋巴瘤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淋巴瘤能不能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在今年“世界淋巴瘤宣传日”前夕,记者采访了我国著名肿瘤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淋巴系统:人体免疫“大将军”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
2、身体出现感染、发热的时候,在颈部、腋窝或腹股沟等处,会摸到肿起的硬结,这就是淋巴结。淋巴结是产生身体免疫物质的场所,它和淋巴组织构成淋巴网状系统分布于全身,是人体的重要防卫体系。6由于淋巴组织遍布全身各处,而且同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因此,淋巴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据何裕民教授介绍,恶性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网状组织的,与免疫关系密切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淋巴结,也可发生于淋巴结外和非淋巴组织,如肺、胃、肠、骨、皮肤、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头颅部器官脑及脊髓等。恶性淋巴瘤为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它是发病率上
3、升最快的肿瘤之一。据何裕民教授介绍,自1832年英国的病理学家霍奇金报道7例淋巴瘤至今,人们对其研究已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但其病因仍未彻底阐明,目前倾向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重视体检,关注早期信号淋巴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淋巴结的肿大,尤其是颈部淋巴结的肿大,这些淋巴结肿大的特点可能是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所以临床上如果出现了淋巴结肿大经过治疗无效的病人要警惕是不是有罹患淋巴瘤的可能。除了淋巴结肿大症状,部分淋巴瘤病人可呈持续高热,也可间歇低热,少数有周期热。多数病人有体重减轻的表现,在6个月内减少原体重的10%以
4、上。有的病人还会出现全身无力、消瘦、食欲不振、盗汗、贫血等。由于所有的淋巴瘤均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何裕民教授推荐一个简单的“扪诊”方法――自摸。因为多数淋巴瘤患者先在浅表淋巴结发病,如颈部、腹股沟和腋下淋巴结,这些部位都很容易摸到。通常,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发生感染时,淋巴结会肿大疼痛,炎症消失后淋巴肿块也会自然缩小。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淋巴结出现无痛性、进行性肿大且可以排除明显诱发淋巴结增大的原因(比如炎症)外,就应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以排除淋巴瘤的可能性。6首次治疗非常关键一项调查显示,全球74%的人不知
5、道淋巴瘤是癌症,为此许多患者在1~2年甚至6个月的时间里便失去生命。专家指出,淋巴瘤虽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血液系统肿瘤,但患者如能及早、合理治疗,是完全可以得到控制的。何裕民教授说,目前国内不少淋巴瘤病人首次治疗时未予充分重视,治不好了才找名医名院、用贵药治疗,结果引发耐药性。首次治疗成功与否,决定了疾病能否得到控制,也就是第一次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如果病人一开始就能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就有可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而且可最大限度减少肿瘤复发机会。联合化疗和放射治疗是当今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主要手段,外科手术主要参
6、与最初的淋巴结活检和可能的剖腹探查诊断部分,以及原发于胃肠道、泌尿系、肠系膜及肝脾的恶性淋巴瘤。由于恶性淋巴瘤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手段。治疗效果的好坏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病理类型,病期早晚,肿瘤对治疗敏感性、耐受性等。因此患病后一定要配合医生接受足够的治疗,争取得到控制,千万不要自己乱治以致延误病情,更不要相信江湖郎中之信口开河,所谓“包治”既破财又危害自己。6早期明确诊断、准确临床分期、恰当的治疗方案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前提。淋巴瘤经过积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可以存活20年以上。如大家熟
7、悉的香港实业家霍英东早在1983年被查出患上非霍奇金淋巴瘤,经治疗顺利康复,成功抗癌23年,2006年因病辞世,享年84岁。过度化疗摧毁免疫系统到目前为止,恶性淋巴瘤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放射治疗与化学药物治疗。放化疗给患者带来生机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负面影响。放化疗的毒性反应如骨髓抑制、脏器功能损害、多药耐药等常常又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临床疗效的关键。对于这类肿瘤的治疗,何裕民教授强调:一是要重视科学、合理、综合治疗,不是十八般武艺都用了就好了,有时过度治疗会适得其反;二是要重视中医药,特别是零毒抑瘤方法的充分利用,在
8、淋巴瘤的不同治疗阶段,中医药的方法自有其不同的意义;三是必须充分意识到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一定要讲究保存患者的体力,不可滥杀无辜,一味蛮攻,无益而有害。每一个癌症病人都需要心理辅导,包括医生。曾有一个医生化疗后,总是觉得要吐,每天要求打治呕针,他本人很清楚知道药物可能引起呕吐。后来骗他打了生理盐水,他也不呕了,所以心理因素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