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091396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0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模式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模式探究[内容摘要]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创新教育理念也日渐深入人心。高校,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探索因校制宜的模式,从微观层面思考大学生创新的培育模式及可行性对策,是现阶段有效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关键词]创新;培育模式;对策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创新教育理念也日渐深入人心。无论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还是从人性解放的微观角度来看,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2、,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由此可见,对高校创新的重视已经达到了国家政策层面的程度。一、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的特点5什么是创新和创新素质?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追本溯源,或从词义本身、或从创新概念的发展角度来解释“创新”的含义。一些理论还论述了创新的类别和层次,指出创新是多层次的,既包含真正的发明创造(即产生前所未有的成果),也包括启发式创造(即产生的成果不一定是全新的,而是以自己的认知为参照物,发现自己未知的事物)。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创新,是对“新”有着不同的理解。创新素质,主要包
3、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等因素。创新素质培育模式,则是指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以一定的创新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自身特点,逐步形成独特的教育实践方式的总称。不少文章都对如何培养这些创新素质、形成模式提出了一些观点,多数大同小异,主要包括实行通识教育、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设置专门的学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制度上对创新行为进行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等等。部分研究也开始着眼于微观环境中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对策。譬如,有针对某个高校的具体研究,也有针对某类教育对象(如研究生、本科生、理工类学生,等)
4、的具体研究。这些研究不仅着眼于具体的环境,也提炼出了一些共通的规律。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上述研究方法较为相似,定位于某个高校的微观层面,希望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案,同时尽可能地探索出“大学生创新的培育模式”的一些规律。本文研究的是“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因此,首先必须明确创新素质培育在大学阶段的独特特点及主要任务:5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决定了大学生处于创新素质培育的最佳时期。就一般状况而言,大学生主要为二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一年龄段是人类创造能力最强的时候。在生理上,各方面的条件尤其是大脑的发育已经成熟;在心理上,他们的
5、自主性、能动性日益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逐渐发展。因此,这个时期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最佳时期。大学生所具备的环境决定了他们拥有创新的有利条件。大学是一个集中学习的场所,也是一个广阔的舞台。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能够获得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也能充分的利用高校科研平台和人力资源。因此,他们的创新就有可能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成果组合上,而是有机会达到较高的层次。大学生的创新与科研人员的创新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大学生的创新虽然有以上有利条件,但依然不同于科研人员的创新。“科研人员的创新大都是一种社会化的创新,而学生创新大都是一种个体化的创
6、新,一种创新潜能的综合素质的体现。”科学家及科研人员是专门从事创新的工作者,对理论与实践都有深入的探索。他们基础知识过硬,视野广阔,学术积累扎实,较易出成果。大学生大多数成果仅仅是知识创新,成果较少,且更多的是从“类创造”开始做起。5综上所述,大学阶段是创新素质培育的最佳时期,拥有很多有利的条件,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创新成果。但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的综合素质,即培养创新意识、塑造创新能力、鼓励创新韧劲,才是高等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二、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表明,目前高校的创新素质教育还没有形成有效
7、的整体模式。主要体现在: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创新氛围的营造没有完全到位,师生的创新意识需要进一步唤醒,创新所需的硬件投入也缺乏规范和整合,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政策支持等。笔者认为,可以因校制宜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进行解决:(一)加强创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当前,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不少,但是从总体上看,相关研究还比较零散,很多仅仅是泛泛而谈,没有解决根本的、深层次的问题。笔者认为,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对于不同的高校而言,人才培养目标、条件、环境皆不相同,不仅需要运用创新的普遍理论开展创新教育,更需要进一步研究适合本
8、校实际情况、从实践中总结和提炼的创新理论。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行,是有效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二)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首先,在学校内部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多股力量积极参与创新教育活动,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在“求答钱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