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59595
大小: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6
《王清任中风理论中东垣学术思想探微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王清任中风理论中东垣学术思想探微的论文 清代名医王清任以《医林改错》一书享誉杏林。王氏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中风病大胆探索,提出了自己的新理论。他独倡“气虚血瘀”论,提出中风“亏损元气,是其本源”,立补气活血治法,创立了名方补阳还五汤。该方临床效果卓著,影响深远。笔者发现,王氏中风理论深受李东垣学术思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本文试就此作初步探讨。 1东垣学术思想对王氏中风理论的影响 1.1病因病机方面 (1)论元气:王氏认为,百病皆伤气血,“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故多从气血立论来讨论病因病机。王氏非常重视元气的作用,他说:“元气即火
2、,火即元气,此火乃生命之源”:“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目视耳听头转身摇,掌握足步,灵机使气之功转也”。在病理方面,“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气有虚实,实者邪气实,虚者正气虚”。所以王氏将许多疾病归于元气亏虚所致。 李东垣对元气也是十分重视的,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这是李杲脾胃内伤学说中最基本的观点。正因为李氏认识到元气在病症发生中的关键作用,故特别强调元气与脾胃的关系。虽然王清任没有对脾胃内伤作太多的论述,但他强调元气的理论观点与李东垣是一致的。 (2)论中风病因病机
3、:中风病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特征,故王清任以“半身不遂”作为中风的病名。自《内经》起,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众说纷纭。.王清任认为历代医家关于“中风是由于风火痰湿之论”,以及真中、类中之分不甚合理,却赞同张景岳“中风非风论”,而以“半身不遂”为病名,大胆提出自己的中风病因病机理论。 王清任认为,中风是“亏损五成元气之病”,称“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并用量化假说阐明其病因病机。他说:“元气……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亏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经络自然空虚,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则令或左或右半身无气。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这是王
4、清任在“半身不遂本源”中的论述,主要谈及元气亏损问题。王氏还认为,血赖元气运行,“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提出气虚血瘀是中风的病机。由此可见王氏对中风病因病机的全面认识应理解为气虚、血瘀,气虚为本为因,血瘀为标为果。 李东垣对中风的论述亦力主气虚为病因。李氏说:“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以本气自虚,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壮岁之际无有也”。王履亦指出:“东垣曰: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思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 王清任虽未明言受东垣学术经验之
5、影响,只说是得到张景岳的启示,曰:“余少时遇此证,始遵《灵枢》、《素问》、仲景之论,治之无功。继遵河间、丹溪之论,投药罔效”,“独张景岳有高人之见,论半身不遂大体属气虚,易中风之名,著非风之论”。其实,张景岳对李东垣的学术思想是非常推崇的,张氏“中风非风”的理论中便明确说道:“观东垣云:气衰者多有此疾,诚知要言也”。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由此可见王清任中风气虚血瘀的病因病机观点,是在不自觉之中受到东垣学术思想影响的。 1.2中风病的治疗 王清任根据他的气虚血瘀理论,对中风病立补气活血为治法,创名方补阳还五汤。 王氏认为,元气亏损五成乃致半身不遂(中风),故
6、遵“虚则补之”治则,冀大补元气,复还其五成以除不遂。为此,其方冠以“补阳还五”之名,以昭此意。君药黄芪生用四两,大补元气之虚,而奏益气行瘀之功;臣以当归身二钱,活血祛瘀而不伤正;轻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地龙为佐使,以活血化瘀通络。全方配伍严谨,气血并顾,标本兼治,独具匠心。 然而,运用黄芪补气活血化瘀并非王清任首创。王肯堂就曾观察到中风多由真气亏损引致,在论方药治疗时说道:“黄芪必用之君药也”,甚至指出:不用黄芪为君,以致病人死亡是“医杀之也”。而王肯堂深受金元补土派的影响,应该说服膺于李东垣,化裁于薛立斋,扶正补虚是其一贯主张。可见王肯堂荐用黄芪治中
7、风也是受到东垣影响的。同样,张景岳更把李氏名方补中益气汤,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以及深受东垣学术思想影响的薛己化裁的归脾汤两方,置于其中风治方中,而这两首方子均重用黄芪为君药,臣以当归。 李东垣本人也是补(益)气活血的高手。李氏不仅长于补气升阳,还善于运用活血化瘀方法,往往与益气、升阳、泻火等方法相辅而行,使比较复杂的病情,如气虚并有血瘀者,获得恰当的治疗,从而增进疗效,说明他在临床上是灵活多变的,决不局限于一隅之见。东垣用补气活血方法治疗过许多疾病,并创制了多种补气活血方药。如:治胃脘痛的草豆蔻丸、麻黄豆蔻丸,治咯血吐血的救脉汤,治头痛的人参益胃汤、温卫保血
8、汤,以及治疗中风的天麻黄芪汤和清阳汤等。这些方中,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