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64370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6-12
《数学教学“慢一点”,让课堂拥有教育的“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学教学“慢一点”,让课堂拥有教育的“道”摘要:本文从入课、重难点、提问、究错和语速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教学“慢一点”,让课堂拥有教育的“道”,让课堂充满灵动的生命力.关键词:数学课堂;慢一点;教育的“道”近期又一次拜读特级教师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书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可悲正是在于,我们把目标锁定于教育的‘术’――知识与技能,从而把教育的‘道’给丢弃了,教育走向了异途.[1]”这让我想起了《人牵蜗牛去散步》这则寓言故事,同一个人,做法不同,心境和收获亦大有不同.其实,课堂教学需要向后面的做法学习,慢一点,从点滴做起,学生才能在广阔的
2、知识海洋中收获累累硕果,才能体验到大千世界文化宝库的无穷魅力.一、入课时慢一点入课,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进入角色,师生共处学习之境,包括意识、情感的共鸣,眼神和心灵的交流互动,而不是在知识的门槛边徘徊,生硬、牵强、被动,输出和接受一些机械操作.5例如,在学“数学归纳法”时,可以创设情境: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多米诺”骨牌游戏.让学生把提前准备的模具摆好,将其推倒,并从中感受推倒的规则.学生经过反复动手实验后,总结出玩此游戏的规则:推倒第一块;前一块牌倒下,保证后一块牌一定倒下.由此便非常自然的引出数学归纳法的定义,这显然
3、比直接入题定义妙得多.看似教师在此花的时间多了点,讲解内容的时间相应减少了,但是由此将学生带入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二、重难点时慢一点在教学重难点时,应该引领学生反复思量;在教学关键处时,应该引领学生沟通联系,突破瓶颈.要重视知识情境的创设,找准生长点,为学生做好充分的铺垫,要舍得花时间,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走向扎实有效.例如,在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时,利用教室现有实物,如,日光灯管、地面、教师个人、门等做教具,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直线和平面平行的理由和条件.然后探究思考,上述演示的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为何有如此的不同?关键是什么因素起
4、了作用呢?最后总结归纳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5整个教学设计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空间图形的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合情推理、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三、提问时慢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大容量、快节奏往往被教者作为亮点呈现,但却忽视了教育本来就是一门“慢”的艺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大多没有反应,静寂无声,会以为是教学上的失败.实际上,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大可不必心慌,不妨有几分淡定的气质,须知这正是学生“不愤不悱
5、”之时,我们唯一要做的是耐心等待,让他们有足够时间深入思考,去细心体会揣摩.表面上鸦雀无声地教室,实则充满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长达几分钟的静心思考,看似因教学流程的停滞而显得死气沉沉,实则涌动着思辨的激流.等了一会儿,大珠小珠落玉盘――高潮来了.例如,在复习圆锥曲线时,有这样一道题:圆锥曲线的两个焦点为F1、F2,若曲线上存在点P,使得PF1、F1F2、PF2的长度之比为452,则该曲线的离心率是多少?问题提出后,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劝他们再认真思考.并追问在圆锥曲线的定义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当时,教室里寂静无声,但学生都在积极思
6、考,耐心等待后,教师才让他们回答.试想,如果提问后不留出充裕的时间,而让学生匆匆发言,多数学生一时能回答出来吗?学生的智慧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困惑.其实只要我们能慢一点,给哪怕是几秒钟的时间,也许就能够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建构自己的知识,就会给学生自信和勇气,同时也给学生挑战自我的机会,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四、究错时慢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时,更要舍得慢下来,耐心地走到学生中间去寻找教学中的“瑕疵”.大可不必将学生犯的错误视为洪水猛兽,只要错得合理,错得其所,也不妨将错就
7、错,因为学生在去伪存真的过程中学得的本领,才是真正被消化吸收的本领,让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五、语速上慢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语速.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少、阅历浅,适应轻声慢语,娓娓道来;中学生则应张驰有度,快慢相间,声色俱备的语言.内容上看,提问要慢,叙述概念要咬文嚼字,讲授难点要注意停顿等.同时,还要根据场景,使用相应的语调,注意节奏,并融入教师的情感.5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习惯,是具有真善美的高尚人格.教学不能仅是“术”,而应重在“道”.教学中应该慢一点,多给
8、学生思考的时间、交流的机会、感悟的时间,相信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点燃,思维也会被激活,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灵动的生命力.参考文献:[1]管建刚著.不做教书匠.福建教育出版社,2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