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096755
大小:5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25
《安宁疗护系列课程二演讲内容摘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安寧療護系列課程〈二〉」演講內容摘要時間:96年6月10日地點:法鼓山安和分院主講:許禮安醫師第一部份:生命與死亡的意義「生、老、病、死」是人生的過程,老和病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會有,但生和死卻是每個人必經之路,每個人遲早都得面對死亡。萬事萬物緣起緣滅,而不生不滅是絕不可能的。◎生命何時開始?肉體生命何時開始?「人的生命開始於受孕的剎那間?」在這剎那中受精卵可能變成水泡狀或肉樣的胎塊,也可能便成惡性腫瘤;另外受精卵也可能變成一個生命,亦或變成兩個獨立的生命﹝雙胞胎﹞,但卻來自同一個受精卵。精神生命﹝
2、靈魂﹞何時開始?怎樣才算是完整的生命呢?植物人算嗎?沒有人可以說出標準答案。對於生命的註解--許醫師強調:「沒有人有權利決定別人的生命,這是生命的自主權。」◎死亡的定義生命何時結束?目前世界通用的有下列三種定義:1.心肺死〈cardiopulmonarydeath〉:心臟停止跳動,肺藏喪失功能而停止呼吸。2.腦死〈braindeath〉:意識停止活動,心肺功能正常。3.腦幹死〈brainstemdeath〉:生命中樞停止,無法自行心跳呼吸。不論採用何種定義,許醫師認為一定會有遺珠之憾,因為死亡是一
3、個連續的過程,是一條不歸路,是處於無可退轉的境地。至於「死後復生」或「瀕死經驗〈Near-DearthExperience〉」之情況有如撞到死亡之牆又彈回來,沒有死成功,牆後仍是未知之地,許醫師認為兩者和真正的死亡雖類似,但或許根本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10/10◎死亡的意義死亡的意義至少數百種或千萬種,許醫師略為分類如下:1.死亡是幻象與生命的延伸。2.死亡是生命的無可避免與殘酷無情的事實。3.死亡是生命的解釋與補償〈或贖罪〉。4.死亡是生命的危機與失敗。許醫師認為死亡的意義對每個人而言都不盡相同
4、,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寫出生命和死亡的意義,任何人無法取代、抹滅,因為沒有任何人有權力決定別人的死亡。◎對死亡的反省,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神通」醫護人員的職責應是解除病人的痛苦,而不是讓病人痛苦的死亡。醫護人員所學本是為了治病救命,當疾病已不治、性命已無救,至少我們能做到照顧於陪伴,將生命的自主權交給病人,尊重及陪伴病人走完人生的旅途舞台,並陪家屬度過悲傷的歷程。許醫師舉例說到人稱「水果師」的廣欽老和尚,有一次某個奇怪訪客逼問他:「你到底有沒有神通?」老人家滿臉神祕的回答說:「有。」停頓了一下
5、又說:「我有吃就會通,沒吃就不通。」這就是神通!當看見病人連大小便、上下床..都得期待所謂「神通」時,我們就更應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神通」。◎尊嚴死與安樂死*安寧療護強調「安樂活」許醫師說安寧療護他反對安樂死,而應該要讓病人可以「安樂活」!病人尋求安樂死是因為太痛苦,希望能早點解脫,安寧療護盡可能提供合乎病人需求的照護方式,並非不給予醫療與護理照顧,或刻意結束病人的生命。安寧療護希望協助末期病人度過最後一段安適、有意義、有品質的生活,因此盡一切努力照護病人,讓他們可以安樂地活到最後一刻,所以「安
6、樂活」才是安寧療護的真正目標。安寧療護的目的就是讓一個人的生命得到最大的尊重,讓他最後的生命力還能表現出來。所謂「生時燦似夏花,死時美如秋葉。」10/10安寧療護之佛教精神淨土發願文:安寧療護(Hospicecare):若臨命終,癌症末期(Terminalcancerpatient)自知時至,告知病情(Tellthetruth)身無病苦,症狀控制(Symptomcontrol)心不貪戀,精神支持(Psychologicalsupport)意不顛倒,靈性照顧(Spiritualcare)如入禪定。宗
7、教平和(Religiouspeace)第二部份:瀕死現象與處理我們心愛的親人在癌症末期瀕臨死亡時,可能會出現一些所謂的「瀕死現象(症狀)」,除非很有經驗,否則常令人不知所措,而且對於自己和家人都是一段很難熬的時光。此時醫護人員若能預先解說「瀕死症狀」,並且教導如何使臨終病人更舒適,則可以幫助我們準備、預期和瞭解在生命最後階段時的現象及處理方式。至於是否需要告知病人或是只要告知家屬?必須考慮病人的精神需求:包括宗教、信仰、與死亡的認知。此外除了必須支持家庭(病人與親友)之外,還要支持醫療團隊工作人員
8、,以免造成事後的困擾或痛苦。《注意》病人並非同時出現所有的症狀,而且不是所有的症狀都會出現。◎瀕死症狀一、疼痛癌症病人疼痛處理的目標是預防或完全控制疼痛。主要的障礙來自於醫師、護理人員、病人、或家屬的忽視與偏見。在醫護人員方面,要注意的是:必須辨別疼痛的原因(生理、行為、或精神上的),不能以安慰劑欺騙病人,止痛劑無效通常是因為使用劑量不夠,藥物必須依照規律間隔給予,不要考慮成癮的問題(特別是癌症末期病人已來日無多)。在病人與家屬方面,通常害怕藥物成癮,所以坦誠溝通很重要。10/1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