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014696
大小:3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20
《特色项目培育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乌市第128小学特色项目培育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乡土特色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校园草根墨香文化为依托,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健,在原有美术优势项目建设基础上,深入拓宽特色项目领域,丰富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二、创建背景1、时代发展需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当作重中之重。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目
2、前,对于大多数的小学特别是广大农村小学而言,课程资源的匮乏,仍是广大教师推进新课程的重要障碍。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始终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课程资源方面,农村小学相对城市小学要缺乏得多。一方面,条件性资源严重不足,如场地缺乏、媒介单一等;另一方面,校外课程资源中的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就目前而言几乎没有,这些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小学新课程的实施。所以,农村小学课程建设必须发挥农村特有的本土资源优势,如自然资源、社区资源、人文资源等,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当地的本土资源优势,才能较快改变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相对匮乏的状况,才能
3、推进课程资源建设和新课程的实施。但不能就此认为,农村学校课程建设的“软肋”在于“资源短缺”上。虽然城区学校的软件、硬件资源比农村学校要强些,但是农村小学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民风民俗异彩纷呈,得地利人和之优势的乡土资源往往是城市学校难以具备的。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又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之一。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对课程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本特色项目是从可供课程利用的本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认识本土课程资源价值,探求本土课程资源开发
4、模式,研究本土资源利用的的策略,从而促进农村学校新课程的有效实施。2、学校发展需要。学校特色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学校特色文化应有其发展的土壤和丰厚的载体。尹少淳在《美术课程改革要把握哪些要点》一文中也指出: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尤其是地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改革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指导原则,充分开发和利用新疆丰富的地域美术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美术课程并使之运用于中小学美术课的教学当中,对于贯彻落实美术新课程标准,解决新疆美术教育的特殊性问题,有着极为迫切的现实要求和重要的操作
5、价值。基于此,学校将《高粱秆手工制作》校本课程作为我校特色品牌来用心打造,着力建设具有浓郁的校本气息和鲜明个性的教育特色,将学校办成一个有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的品牌学校。三、主要目标㈠总体目标特色学校的关键在于“特色”,核心在于“文化”。通过特色教育形式,提高师生的审美情趣,传播优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展现和谐社会的精神风貌,形成文化特色,促进内涵发展。㈡阶段目标1、第一阶段目标:(1)、开题立项(已完成)。(2)、确定课程实施年级(三至六年级)。(3)、制定实施方案,计划、备课,上课,搜集相关资料。(4)、着手准备编写教材。2、第二阶段目标:
6、形成一个链条,做优“学校特色项目培育工作”和课题研究工作,及时整理相关资料。3、第三阶段目标:结成一块面,做强“特色文化学校”。学校深入提炼特色教育中优秀文化元素,将它与自由、创新等时代精神,以及学校的力行文化精神相融合,将其细细渗透到课程与管理中,融入师生学习生活中,不断内化为品格、外显到行为,使“特色”文化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升华,明显提升特色教育的执行力、形象力,培育出鲜明的“有自己文化芳香”的教育品牌和办学个性,形成整体性特色,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和影响力,产生示范效应。同时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四、建设构思㈠大处着眼,整体构建。1、高
7、定位,拓大视野。我们要基于对学校文化积淀、办学传统、现有条件的深刻把握,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视野下思考学校特色建设,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化人”的核心价值,摆脱“特长培养”狭隘目标,把价值目标定位在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128小人,让师生在文化的浸润下,“内心充实、更有学识,行为坚净、更有品位”。2.扬精萃,涵大气度。要通过特色教育的形式,培育浓郁的“特色文化”,培养学生高雅的志趣格调、远大的气度胸襟、用自己眼睛发现美,用手表现美的思想品格,做足素质教育的大文章。3、真思辨,聚大共识。不仅要将学校特色项目建设成共同愿望,更要有对发展特色的文化
8、内涵的共同认识,以及对教育的文化本质价值的高度认同,通过多途径的教育理念的讨论思辨,形成大家(学校、教师、家长)对教育内涵解读的一致共识,用科学教育观念指引教育教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