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30561
大小:59.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06
《论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摘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邓小平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批判了传统民本思想的阶级狭隘性和唯心主义成分,既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又立足于社会实践,形成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民本思想,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现实超越。 [关键词]邓小平;民本思想;继承与超越 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个“实际”当包含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邓小平民本思想既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治国安邦的优良传统之一的民本思想中合理
2、因素的继承,是对民本思想的时代创新。 一、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民本”两字简言之即“民为邦本”,渊源于《尚书·五子之歌》,其中说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只有民众才是得天下的根本。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达到成熟。战国之后无重大发展,直至明清之际才达到民本思想的顶峰。因此,传统民本思想无疑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方略达两千年的政治思想。其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君与民关系上,提出“民贵君轻”并主张“听命于民”,指出君民之间是一种依存关系,君依赖于民而存在。第二,在国与民的关系上,提
3、出国依存于民的思想。孟子认为,国君“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第三,治国之要在于富民、利民。富民、利民应做到节用爱民,取民有度。可见,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主张以民为本位,主张“听命于民”,这在当时显然是先进思想。但传统民本思想未曾论及如何“听命于民”,如何让民众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得到民主权利,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因此,这种民本主义又是地地道道的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利仍在人民以外”。这就构成了民本思想的内在矛盾:既要维护君主专制政治,又要突出人民的地位和作用。
4、这种矛盾在封建专制政治制度下是无法克服的。 二、邓小平对传统民本思想合理因素的继承 邓小平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批判了传统民本思想的阶级狭隘性和唯心主义成分,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主要体现在: 1.重视民众的地位和作用 重民是中国政治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从盘庚的“重民”、周公的“保民”、孔子的“爱民”到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再到汉唐以来形形色色的不断丰富充实的民本思想,无一不反映出古代政治思想家们对民众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要求历代统治者重视民心的向背,时刻关注民众的利益和愿望。 重视民心的向背,也是邓小平一贯
5、的思想。邓小平把人民群众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在工作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他反复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他指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他深谙水舟载覆之道。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因此,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得民心”、“取信于民”,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
6、、“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2.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富民”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孔子把富民当作为政的基本政策,为了达到富民的目的,他认为只有不夺农时、减轻剥削、发展生产才有可能使人民富裕起来。富民思想在孟子、贾谊等思想家那里也都有相似的论述。 富民也是邓小平所关注的一个根本问题。无论是他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三个有利于”理论、还是“三步走”发展战略理论,无一不体现出他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和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注。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7、,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来加以阐述。“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根本标准,其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根本标准之一。而“三步走”战略理论中,从“温饱”到“小康”到“比较富裕”,每一个实现目标中都包含了人民生活要达到的目标。可以说,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求富”的过程中形成的。 3.惩治贪官污吏,取信于民 自先秦以来,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看到了治吏的重要性,强调调整官民关系,限制官僚豪强欺民、害民,历代法典亦多对官民关系作出了规定,一方面保护官与民的主
8、从关系,另一方面要求官吏秉公守法、清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