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归因方式探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归因方式探究

ID:6238611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07

高职院校大学生归因方式探究_第1页
高职院校大学生归因方式探究_第2页
高职院校大学生归因方式探究_第3页
高职院校大学生归因方式探究_第4页
高职院校大学生归因方式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大学生归因方式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职院校大学生归因方式探究  摘要:作者旨在探究高职院校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特点,具体采用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对某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正性事件上倾向于做出内在、整体、持久的归因,在负性事件上倾向于做出内在、局部、暂时的归因;高职院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正性事件内在—外在维度和负性事件内在—外在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得出高校教育者应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重视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归因策略导向训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关键词:归因方式未来发展情感表达心理健康水平归因方式,又称“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是指个体对事物发

2、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作怎样的解释,具有个性的特点。[1]可以通过个体对多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解释来判定其不同的归因方式。有研究认为,个体对事件的归因方式与个体对未来目标的期望、某种情感体验的产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紧密相关。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不同性别、不同生长环境、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的比较探究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归因特点,从而为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未来发展、情感表达、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教育提供一定帮助。1.对象与方法7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某高职院校随机抽取380名大学生接受本次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362份,有效率95

3、.3%。在最终的样本中,男生212名,女生150名;理科223名,文科139名;农村201名,城市161名;独生子女159名,非独生子女203名。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李成齐编制的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该问卷共有18个题目,根据题目内容不同分为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每道题包含内在—外在、整体—局部、持久—暂时三个维度,每个维度有5个选项。内在—外在维度上从1—5代表“由于他人”到“由于自己”;整体—局部维度上从1—5代表“仅此事”到“所有方面”;持久—暂时维度上从1—5代表“不会存在”到“总是存在”。1.3统计学处理处理数据使用SPSS

4、19.0统计软件,运用描述统计、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分析。2.结果2.1高职院校大学生归因方式总体特点的研究7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内在—外在”、“整体—局部”、“持久—暂时”三个维度上差异极为显著(p0.05),说明高职院校男、女大学生在归因方式上无显著差异,男女生的归因方式基本趋同。2.3高职院校不同生长环境的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比较研究通过对高职院校不同生长环境的大学生在正、负性事件各归因维度上得分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表3):从表3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不同生长环境的大学生在“内在—外在”、“整体—局部”、“持久—

5、暂时”三个维度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高职院校不同生长环境的大学生在归因方式上无显著差异,城乡大学生归因方式基本趋同。2.4高职院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比较研究从表4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正性事件内在—外在维度和负性事件内在—外在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维度上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从得分看,高职院校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比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正性事件内在—外在维度上更倾向于外在归因;在负性事件内在—外在维度上更倾向于外在归因。3.讨论3.1总体情况7研究情况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正性事件上倾向于做出

6、内在、整体、持久的归因,在负性事件上倾向于做出内在、局部、暂时的归因。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正、负性事件的归因存在显著差异。这与郝丙辉、李成齐对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正、负性事件的发生都倾向于归因于内在性因素。这一方面表现出当代高职院校学生自信、肯定、有较高的自我认同感的一面,另一方面表现出面对失败的勇于承担,敢做敢当,从自身内部寻找原因,不断完善自我的倾向。大学生对正性事件发生倾向于做出内在、整体、持久的归因,对负性事件发生倾向于做出内在、局部、暂时的归因。习惯上,我们都更愿意获得成功。而这一意愿更易带来认知偏差。当我们获得成功

7、时,更愿意把它看做是自己努力奋斗的成果,而这种自我认可的倾向和成果横向可以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纵向可以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而当面对失败时,我们更愿意相信它的发生除自身因素外,更愿意相信它是受很多外来因素影响的。而其影响也是暂时的、偶然的、某一特定事件的。3.2不同性别7研究显示,高职院校男、女大学生在正、负性事件各归因维度上未达到显著差异,男女生的归因方式基本趋同。这一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有一定差异。Feather和Simon(1975)等人研究认为性别是影响个体归因方式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张学军(2002)的研究显示,男大学生更倾向于将正性事件的发生归

8、因于内在性因素,女大学生更倾向于将负性事件的发生归因于内在性因素。而王丽、钟南林(2012)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