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50646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29
《我校《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和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校《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和对策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其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利用信息技术的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手段。但是部分学校却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副科”来对待,而且并不涉及考核,信息技术老师考核时也被“另眼相看”。少数学校甚至没有开设这类课程,我校的现状就是没有计算机机房,学校全部计算机也就十余台,虽然有相应的师资但由于硬件条件也未能开设,这对我校学生在新课程标准下升学就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兴趣小组;课时安排;评价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2、003-2851(2013)-01-0092-01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全国的高中对于信息技术进行了课改,但是初中这个阶段仍然没有发生变化。初中生信息技术课程,仍旧是一门副课,学生对它的重视程度甚至比不上主课的一半。一、现状我校是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级,在校生850名,教职工52名,其中计算机专业教师4名。由于资金限制等多种问题,我校的计算机多媒体的数量、质量都不是很理想,所有至今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5目前的我校的教育形式还是基本属于应试教育,这使得多数的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好的学习成绩
3、才是最重要的,尤其对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信息素养的培养观念理解深度和重视程度都不够,不能深刻的意识到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科教学中的好处。所以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多么重要和有益,不能深刻体会到其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过程。目前我校的学生信息水平还是很差的,因为农村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是有限的,并且自身的控制能力很差,在通信手机普及的情况下,更希望在手机中找到娱乐的东西,。学生自身不能意识到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面对互联网这个“双刃剑”,很多人迷失了自己本身的学习目标,迷失在多彩多姿的网络世界
4、中。二、对策经学校同意本人和学校一名同事将一间教室建设成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的“机房”。利用捐赠的20台2004年生产的联想‘杨天T3000’计算机改装拼凑为14台能满足基本文档编辑的学生机,花费两千余元更换鼠标键盘等配件、购买网线交换机,联成局域网实现局部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在时间安排上,我们选择了每周二、三、四下午第三节课后的这1小时内进行。5(一)兴趣小组对象的选择。兴趣小组的学生我们主要考虑在三到八年级之间选择,但是由于报名人数太多,学生想参加的积极性又特别高,而我们的计算机数量有限,经和同事的商讨只好选择其中的数学和英
5、语基础较好的18名同学,分为3个小组组织教学培训。(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目前我校学生文化课任务繁重、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我们安排教学内容时着眼从基本操作和简单基础知识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最后,以考测学生自主操作水平结束。课程进程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并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具体的内容按照以下顺序进行:(1)计算机系统组成及指法训练,可利用直观教学法讲授计算机的组成和功能,尤以键盘功能及使用方法为重点,配以指法训练软件金山打字进行练习。要求持之以恒,达到盲打水平。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解决人机对话的渠道问题。(2)汉字输入及文字处理软
6、件Word和WPS以及Excel电子表格的运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最大兴趣和最具有收获感的是汉字输入。汉字输入主要讲授拼音输入法,待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再学习Word系统,掌握菜单操作方法,对文字表格进行处理与编辑。这一部分主要解决人机对话的内容问题。(3)Windows操作系统。在具备上述知识之后,再学习Windows,可加深学使学生对计算机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5(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堂还给学生、合作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结合计算机专业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本人使用七步任务教学法,这个方法是针对学生是初次接触该门专业课程,对该
7、课程的知识点一无所知,而且课程的知识点较多且杂,此类课程如图像处理、动画制作、常用工具软件等。设立的任务需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最好是一个小任务。任务与任务之间可以没有联系,但是都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教学形式采用小组合作教学、组间竞赛的方式,所有课程都是在机房内进行。(四)评价机制的设定。注重过程性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信息素养的养成。在进行过程性评价时以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或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
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发挥在信息技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